Page:永樂大典03549.pdf/28

此页尚未校对


住貪欲際。即是實際。絶四句無能無所。念性清净。如此正念。非是智慧。更何處霓智慧此慧不離煩惱其誰能離耶。若如所難。必須别用智慧破煩惱者。

此則有惑可斷。有智能斷。非唯惑不可斷。慧還成惑。豈得名斷惑之慧耶。今此正念。不以色念。不以非色念。如是四句。亦以色念。亦以非色念。如是四句。

或次第論非念。或不次第論非念。或不次第論念。或次第論念。或次第論離。或不次第論離。次就觀解者。七番例上可解。今但順逆兩意。約界外作也。不

取。分叚三毒相。今取善欲之心名貪。大經云。一切善法。欲爲其本。二乗欲樂𣵀槃名貪。然生死名瞋。不達此理名痴。開三毒則有八萬四千宛然具足。净

名云。結習未盡。花則若。身。二乗未斷此三毒。即變易三毒。相也。未斷别惑菩薩亦同有此三毒。故云菩薩。貪求佛法。於恒沙劫。吟曾暫捨。多學問無然足。

即貪相。惡䏼二乗。不喜聞其名。故言寧起惡癩野于心。不起二乗心。如大樹折枝之警。豈非嗔相。無明重數甚多。佛菩提智之所能斷。佛性未了了者。皆

是痴。相。欲除此三煩惱。故常念觀音。隨機應赴。即得永。離。永。離有兩種。若此菩薩於生身中。全未除别惑。就變易論全未永離。若生身中已侵别惑。就變

易中除殘論永離。次明逆說三毒。觀者。一切衆生。名爲少欲瞋痴。何以故。止瞋三堂之苦。貪人天之樂。二乗只瞋生死。欲得𣵀槃樂。皆名爲少。菩薩不爾。

樂。求佛法。非但求一佛法。徧求一切不可說佛法。如海吞衆流。猶自不滿。非但不受生死。亦不受𣵀槃。故大品五不受。此即大瞋。無明力大。佛智能斷。菩薩

於無明大力之惑尚在。又痴如虛空不可盡。乃至老死如虛空不可盡。如此三毒。即爲三法門。一取。二捨。三不取不捨。大慈大悲。四攝十力無畏。三

昧解脫。無上菩提。净佛國土。化度衆生。名爲取門。即大貪也。一切法空無所有。不住不着。般若。如大火炎。四邊不可取。大𣵀槃空。迦昆羅城空。言語

道斷。心行處减。不以四句得菩提。無得無證。即是捨門。名爲大瞋也。中道非取非捨。不憎不愛。不斷不常。無去無來。無生無滅。如鏡中像。不可見而

見。見而不可見。非可見非不可見。遮二邊故。不可言說。净名杜口。名爲中道。此即大痴。故文殊云。我是貪欲尸利。瞋恚尸利。邪見尸利。此即其明證。

欲滿此三法門。常念觀音。即得滿願。一切聖人。自行化他。無不從此三門而入。離此更無有道。故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佛法。一切佛法。不出萬。行波羅宻。不受三昧廣大之用。中道實相。此三法門。不可宣示。愍衆生故。或作順說。或作逆說。互有去取。此即四悉

檀意。赴緣利益。如華嚴四十二明險難國。寳莊嚴城。姿須宻多女。說離欲際法門。一切衆生。隨類見我。我皆爲其女像。見我者得歡喜三昧。共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