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549.pdf/5

此页尚未校对


菩薩有十種藏。三世諸佛皆說。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乃至云此千種無盡藏。有十種無盡。令諸菩薩。究竟菩提。

何等爲十。饒益一切衆生故。以本顯善迴向故。一切劫無斷絶故。盡虛空界。忠開悟心無限故。迴向有爲而不着故。一念境界。一切法無盡故。大願

心無變異故善攝取諸陀羅尼故一切諸佛所護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爲十種無盡法。能令一切世間所作。皆得究竟無盡。大藏二如此下

結經明假三。又如下圓中無盡二初引經示相四。初勝髮約佛法明中。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法無不中。中故常住。常住故無盡。二大品約法界明中。

法界體是大揔相故。諸法皆趣。如提綱領。毛目𢘤歸。造境皆中。何法非揔。今特言意。蓋爲釋經。意爲法界。理必雙非。名無盡者。名偏意圓。故例真常。

實無邊倒。今釋無盡。上下皆然。三净名示即邊是中。空有當體。皆是圓中。中性不改。豈可有盡。此之無盡。蕩二邊情。是故能空。盡與不盡。故知下結

成圓中。是真無盡。四大品明諸法皆中。脩惡全體是性惡。故十二因緣。及以五陰。一一如空。常住周徧。非當宗義。此文莫銷。二如此下結經明中三

通達下從德立名二初正立名能達之意。從所達法。得無盡名。學者须了意即三諦。無别所達。能達亦無。若其不然。非無盡意二亦名下例諸法心

智五陰。及一切法。既即三掃。故皆得立無盡之名。二菩薩下釋通名三。初對梵翻名。二約華釋義二。初釋衆生二。初通明因果。能生寳法。所生假人。

始自凡人。訖尊極人。莫不從於衆法而生。二别明菩薩從於無盡衆行而生。故曰衆生。二發心下釋餘字。又約上求下化而釋前以衆行。生已假人。

今以道法。成他衆生。三廣釋如别。三敬儀二。初分經二。起者下隨釋三。初釋起二。初事釋。禮即曲禮。彼云請業則起。請益則起。鄭氏注云。尊師重道

也。起。若今摳衣前請也。業謂篇卷也。益謁受記不了。砍師更明說之。今無盡意。欲請觀音利他之業。欲益已心菩薩之行。故從座而起。二觀釋三。初

約空論起。文有二意。初明空觀。不着諸法。次明空觀。自不着空。故名爲起。二又菩下約假論起。即不起滅定。現諸感儀也。三又中下約中論起。中道

遮照。皆絶待對。故起不起。無非中實。即遮之照。名不起之起。此起自能起發中實。亦能令他起發中實。二偏袒下釋袒二。初事釋二。初約西土二。此

方下約此方言須賈謝張儀者。合云張祿。字之誤也。元是范睢。魏人也。初仕魏。與中大夫須賈使於齊齊。以睢爲賢。私賞金璧及牛酒。須賈嫉而怒

之。使還。讒睢於魏相魏齊云。范睢以魏宻事告齊。魏齊大怒。折脅拉齒。遭簣卷棄之厠中。睢不死。求守圖者出之。睢既得免。易姓名曰張祿。隨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