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6641.pdf/14

此页尚未校对


逆之則情義可得。若尋致則不之論無有巳時。如謂殺身成仁者。盖孔子謂時多求生者之人且得殺身成仁者。猶勝求

主害仁之人謂孔子殺身書行老仲頭之說。亦類此。向蒙問喻志諸侯之此處事有夫已。隨事改更。殊無所憚。即今所

行鄉約與元初定甚有不同鄉人莫不知之亦難爲更一一告喻流傳之人耳答劉平叔鄉人相約勉爲小善一作細行顧惟鄙陋安足置議

而傳聞者以爲異事過一作競加論說。以謂强人之所不能。似乎不順非上所分而輙行之。似乎不恭退而自反。固亦有罪。盖爲善無大小必待有

德有位者倡之則上下厭服而不疑。今不幸出於愚且賤者。宜乎詆訾之紛紛也。𨿽然遂以爲不順與不恭。則似未之察耳。凡所謂强人所不能者。

謂其材性所安難强以矯。猶畏慎者。責以寬泰。舒遲者。責以敏疾之類。至於孝弟忠信。動作由禮。皆人所願。𨿽力有不勉。莫不愛慕。今就其好惡使

之相勸相規而巳。安有强所不能者乎凡所謂非上所令而輙行者。謂上之所禁。俗之所惡猶聚萃群小。任俠姦利害于州里。撓于官府之類。至于

禮俗患難。人情素相問遺賙䘏。間有惰而不修或厚薄失度者。參酌貧富所宜。欲使不廢。且所約之書。亦非異事。今庠序則有學規。市井則有行條

村野則有社案。皆其比也。何獨至於鄉約而疑之乎。况諸州。猶有文學助教之官。其識事亦是此類。但乆廢不舉耳。或有舉之者。安得爲非上所令

乎。以愚賤言之。則不敢逃責。或大人君子。不以人廢言。則似亦可恕。或謂其間條目寬猛失中。繁簡失當則有之矣明識忠告。安敢不從。近聞流言

遏實。及於左右。𨿽素以相亮。亦恐不能無疑。聊致一作布此意幸冀詳照此篇舊傳吕公進伯所作。今乃載於其弟和叔文集。又有問答諸書如

此。知其爲和叔所定不疑。篇末著進伯名。意以其族黨之長而推之。使王斯約故爾淳熙乙未四月甲子朱熹識。鄉勸名公書判

鄉鄰之爭勸以和睦大凡鄉曲鄰里務要和睦。纔自和睦。則有無可以相通。緩急可以相助。疾病可以相扶持。彼此皆受其利。纔自不和睦。則有

無不復相通。緩急不復相助。疾病不復相扶持彼此皆受其害。今世之人。識此道理者甚少只爭眼前强弱。不計長逺利害纔有些小言語。便去要

打官司不以鄉曲爲念。且道打官司。有甚得便宜處。使了盤纏廢了本業公人面前陪了下情。着了錢物。官人㕔下受了驚嚇。喫了打縳。而或輸或

嬴。又在官員筆下。何可必也。便做嬴了一番。冤冤相報。何時是了。人生在世。如何保一生無横逆之事若是平日有人情在鄉里。他自衆共相與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