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7238.pdf/32

此页尚未校对


九牧以此倡諸侯。諸侯以此倡大夫。師長各倡其牧。而君人者。得以欽承天命。而盡其司牧之職矣。自天子至於諸侯。皆以牧為職也。以牧名官者。

其責尤重。傳載帝嚳制九州。統萬國唐虞因之。禹之治水。所别立止於九州。則萬國之多。牧之者九人而已。舜分冀為幽并。分青為營廣。而為十有

二。然則所增者亦三牧耳。夏又復為九而啇周因之。秦之於民。殘之而不復牧。不足道也。井田破壞。先王厚民之政廢。漢興苟且承秦。不知復古然

西京置十三州部刺史。東京置十二州部。九牧之遺制存。然晋武一天下。置十九州部。其後南北分裂。元帝南渡。九州之地甫有二。更六朝至隋。復

合為一。雖置司隷刺史。分部巡察而不復分别。所領之郡。縱横紛亂。亦無足言。至唐正觀初。始分為十道置都督。稍復漢制國朝分為二十三路。各

置統帥。又置提轉以司察之。是以絲牽繩聯。有條不紊。夫以四海之大。萬國之泉。而自唐虞以來。所以分任阜民之責者。或九人。或十人。或十有二

人。或十有三人或二十有三人而止耳。豈不甚重矣哉。中興初。蜀分四路。各置一牧。獨瀘州止稱沿邊安撫。所統不過三郡。其後因樞宻檢詳王之

竒建言。始稱為潼川路安撫。盡統一道。選用重臣以鎮撫之雖名公巨卿。項背相望。觀其所以名堂者。規略亦可考也。今范侯獨逺稽成周州牧之

意以名斯堂。侯之用意不亦逺哉余觀諸詩所謂篤公劉者。美其厚於民也。豳之地逼於西戎公劉迺不以御戎為急。考之一詩。治其疆場。積其倉

廪。既富且强始修糇糧干戈之事。而其民政之修。下至館舍鍛礪。無不盡其精宻。為三代之諸侯者。阜民之政。莫悉於此。侯固有志於斯。而今日之

為州牧者。委任雖重。率不過一歲。或再歲。匪召而歸。則徙而他矣。古人之設施本末。亦何由可以展而布之哉君子所以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

者。此心不可頃刻而不存也。生民之困甚矣。隨時設施。各思其職而盡其心焉。則利澤之可以加於物者。或亦庶幾焉。孟子之在戰國。論井田。論耕

桑。欲使民養生送死而無憾。彼鄒人之子。初無一寸之柄。撮土之封。而厚民之學。不懈於心。不絶於口如此。矧侯居古方伯連帥之職。分牧養之任。

今之天下僅十六牧。而侯居其一焉。如之何而弗思哉。或者又謂瀘戎迫近夷徼。近歲間多竊發。阜民之政。既未易施。安邊之策。寧復可緩。侯之名

斯堂也不亦迂乎。余曰。民食之重。舜所以諮牧也。柔逺能邇。厚德允元。以至難於任人。皆内脩之序。初不略及却攘之方。而曰蠻夷率服。兹豈迂乎

哉。侯名之長。少才其字。成都二江人。榮國公之孫。博學篤志。毅然有守。嘗為太常丞韓侂胄檀朝。欲引置言路。侯拒其來言者。清議歸重。觀諸此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