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8268.pdf/5

此页尚未校对


子以後。未有人及此得此文字。省多少言語。要之仁孝之理備乎此。須臾而不於此。則便不仁不孝也。游酢於西銘讀之已能不逆於心。言語外

立得箇意思。便能道中庸矣。伊川程子曰。孟子之後。有原道一篇。其間言語固多病。然大要儘近理。若西銘則是原道之宗祖也。原道却只說道。

元未到西銘意思據子厚之文醇然。無出此文也自孟子後。盖未見此書。問西銘如何。曰。此横渠文之釋者也。曰充得盡時如何。曰。聖人也。横渠

能充盡此否。曰言有兩端有有德之言。有德道之言。有造道之言。說自已事。如聖人言聖人事也。逆道之言則知足以知此。如賢人說聖人事也。横渠

道儘髙。言儘醇。自並子後。儒者都無他見識。弘而不毅。則難立毅而不弘。則無以居之西銘言弘之道。觀子厚所作西銘能養浩然之氣者也。

和静尹氏曰。見伊川後半年方得大學西銘看。人本與天地一般大只為人自小了若能自處。以天也之心為心便是與天地同體。西銘備載

此意顔子克已便是能盡此道。朱子田。西銘之書。横渠所以示人至為深切。而伊川又以理一分殊賛之言雖至約而理則無餘矣。西銘之言。

指吾體性之所自來。以明父乾母坤之實極樂大踐形窮神知化之妙。以至於無一行之不慊而没身焉故伊川先生以為充得盡時。便是聖人。𢙢

非專爲始學者一時所見而廢也。横渠之意。是將孝來形容这仁事親底道理。便是事天底樣子。直借此以明彼。以見天地之間。随大随小。此理

未甞不同爾。其言則固為學者而設。若大賢以上。又何須说耶。伊川甞言若是聖人。則乾坤二卦亦不消得。正謂此也。賛云。蚤說孫吴。晚逃佛老。

勇橄臯比。一變至道精思力踐妙契疾書。訂頑之訓示我唐居按先生世大𥹭人。父涪州公卒于官。諸孤㓜不先歸。葵涪州公子鳳翔郡縣横渠

鎮。因家馬。嘉祐二年登進士茅。調祈州司法。遷丹州靈巗縣今。爲政以敦本善俗為先遷箸作郎渭州僉判。軍麻之政。小大咨爲。並寒之民。甞苦乏

食。力言于帥取軍儲數十萬救之。熈寜二年。以吕晦叔薦。被召入對。上問治道。以漸後三代為對。除崇文院校書。既而與執政議新政不含。二年移

疾居横渠著書訂禮。與弟子講行絰界。十年以吕微仲薦。後召還館。除同知太常禮院。與禮官議禮不合。是冬謁告西歸。行次臨潼卒。年五十八。塟

涪州公墓南門人欲謚為明誠中子。程纯公以問司馬文正公。為弟子谥師。不合於種元祐四年張舜民奏。張某。學陰天人。誠通金石。着書萬言。陰

陽變化之端。仁義道德之理北生性命之分。治亂國家之絰。罔不寔通盖孟軻之𣴑也嘉定十四年魏了翁奏乞賜謚擬誣達又擬誠。擬獻。皆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