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8909.pdf/2

此页尚未校对


永樂大典卷之八千九百九  二十尤

康王三

金履祥通鑑前編癸亥康王元年。甲子二年。十有二年六月壬申。命畢公保𨤲東郊。書畢命篇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

步自宗周。至于豐。以成周之衆。命畢公保𨤲東郊。朏月三日生明。壬申六月五日也。宗周。鎬京豊。文王之都。在鎬京之西二十五里。成周。在鎬京之

東八百里。啇民所居。在王城之東二十五里。王朝步自宗周。至于豐命之於文王之廟也保者。安全之𨤲者䟽理之吕氏曰保𨤲二字。一篇之體要

也。王若曰書序謂康王命作冊。則此以下康王之意。而命内史脩飾之也。嗚呼父師。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綏

定厥家。毖殷頑民遷于洛邑。宻邇王室。式化厥訓。既歷三紀。世變風移。四方無虞。于一人以寧。此叙述其原委也惟文武能以大德受命。惟周公能

左右。綏安毖謹也周公國無事不謹而化啇一事尤所謹重。故遷之洛邑。親近王化啇民亦敬化於周公之訓故自周公之没今三十六年。世已變

而風俗亦漸移。天下之内安平無事。于一人頼是以。是皆周公風化之力也。周公没今三十七年。言三紀者舉全數也。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

厥臧。民罔攸勸。此論治道旌别之宜也升降猶記言道隆道污。蓋道有所當升。有所當降。初無執一之用故為政者當視時俗而為之更張。不可膠

於一定也。當周公之時。啇民反覆未定。故公遷之教之寬之警之。至君陳之時不善者尚多故猶務含容皆以漸治之。至畢公之時。世變風移。老死

少長。習滋變。不善者亦希矣然而猶有未善者在正所當分别之也。不善其善。則民無所勸慕矣。是則分别者乃所以使之皆為善也惟公懋

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師言。嘉績多于先王。于小子𡸁拱仰成。此述畢公之賢。必能體道之國也。吕氏曰畢公之下之元老。康王

不稱其成德而稱其懋德。不稱其緫大体而稱其勤小物。葢以成德自居則止矣。於小物而忽焉。則亦問斷矣。惟勉於德者貢稚耄而不息。故於事

者一小大而無間。康王於師傳可謂觀之詳察之審。而善於形容矣。又言畢公輔導四世風采凝峻。表儀朝箸。小大之臣𠕏不祗服父歸之訓德容

之重。衆望之乎。養之者葢非一日之積矣。蔡氏曰。休嘉之績。多於在先王之時攸我小子𡸁水拱手以仰其成而已。王將付畢公以保𨤲之寄。故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