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0136.pdf/13

此页尚未校对


九紀志表。傳不相符合。十一事兩見。而異同不全。十一載事脫誤。十二事狀叢複。十三宜削而反存。十四當書而反缺。十五義例不明。十六先後失

序。十七編次未。當。十八予奪不常。十九事有可疑。二十字書非是。 新書之失有八。脩書之始。其失有八。一曰責任不專。二曰課程不立。三曰初

無義例。四曰終無審覆。五曰多採小說而不精擇。六曰務舊文而不推考。七曰不知刊脩之要。而各徇私。好。八曰不舉校勘之職。而惟務苟容。何謂

責任不專。夫古之脩史。多出一家。故司馬遷班固姚思廉李延壽之徒皆父子論撰。數十年方成。盖通知本末。則事寔貫穿不抵捂也。惟後漢東觀

群儒。纂述無統。而前史譏之。况夫唐之為國。幾三百年。其紀事亦衆矣。而紀志表。則歐陽脩主之。傳則宋祈主之。所主既異。則不能通知其事。故紀

有失而傳不知。傳有誤而紀不見。豈非責任不專故歟。何謂初無義例。夫史之義例。猶網之有網。匠之有繩墨也。故唐脩𣈆書。而令狐德棻之徒。先

為之定例。則一史之内。凡秉筆者皆遵用之。今之新書不然。取彼例以較此例則不同。取前傳以較後。傳則不合。詳畧不一。去取未明。書法無凖。一

史之内。為體各殊。豈非初無義例乎。餘失不載。八失不足為累。 八失之中。所謂取彼例以較此例則不同。取前。傳以比後。傳則不合。而曰初無義

例。則如春秋之書盟。同盟。來盟。涖盟。及盟。弗盟。乞盟之類。而盟例不齊。其書伐。會伐及伐。以某師伐之類。而伐例不等。𨿽謂之初無義例。其誰曰不

然所謂其書頒行已乆。而踈繆舛駮於今始見之。則知春秋之尹氏君氏。衛俘衛寳。渝平輸平。與夫地名之或差。爵位名姓之或異。𨿽謂之終無審

覆。其誰曰不然。至其謂今之新書殊不參較。但循舊而書之為務。因舊文而不推考。則春秋之作。正因舊史或書王。或書天王。或書天子。囚舊文而

然也。所書之事或繫之日。或繫之月。或繫之時。因舊文而然也。𨼆威之問少有書日。定哀之際。日例居多。因舊文而然也。以不推考之。夫言之其亦

可矣。即是而推。則夫所指八失者又烏足為新書之失耶。夫以春秋之作。所紀二百四十二載。無慮萬八千餘言。正簡嚴立法之書也。夫子豈不能

削去疑異。以塞後世之議論也哉。其所以存而不削者。乃所謂闕文。而其勸戒之法。初無預乎此也。 二十條不為累。 愚亦甞思之矣若是之類。

固非足以為新書之不幸也。抑甞以其所擿之條而求之春秋。亦不能無疑。則彼之所謂疑與繆者正史氏之所畧。而其勸戒之法。所以垂之後世

者。端不在是也。春秋之書陳侯鮑。而甲戌己丑兩言其日。其書衛侯之卒武父之會。而丙戌𠕂書則時日不能無差互矣。其書仲孫忌而又言何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