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2399.pdf/22

此页尚未校对


此時。而使二虜先來。則吾無策矣。臣願陛下。不以臣言爲狂。宻詔四路之帥。恊議而行之。此四事也。其五曰可任之臣。臣又聞語曰。十室之邑。必有

忠信。况今文武常選之官。盈於朝廷。遍於天下。其間非無材智之人。陛下揔治萬機之大。既不暇盡識。其人固不能躬自進賢而退不肖。執政大臣

動循舊例。又不敢進賢而退不肖。讅官吏部三班之職。但掌文簿差除而已。又不敢越次進賢而退不肖。是上自天子。下至有司。無一人得進賢而

退不肖。所以賢愚混雜。僥倖相容。三載一遷。更無精别。平居無事。常患太多。而差除不行。但臨事要人。常曰無人使用。自古任人之法。無如今日之

謬也。今議者。或謂以舉主轉官爲進賢。犯罪即黜爲退不肖。此不知其弊之深也。大凡善惡之人。各以類聚。故好贜濫者。各舉貪濁之人。好財利者。

各舉誅求之人。性庸懦者。各舉不才之人。守廉節者。乃舉公幹之人。朝廷不問是非。但見舉主數足。便與遷官。則公幹者進矣。貪濁者亦進矣。誅求

者亦進矣。不才者亦進矣。混淆如此。便可爲進賢之法乎。方今黜責官吏豈有澄清紏按之法哉。唯犯贜之人。因民論訴者。乃能黜之耳。夫能舞弄

文法。而求財賄者。赤强黠之吏。政事必由已出。故雖誅剥豪民。尚或不及貧弱。至於不才之人。不能主事。衆胥群吏。共爲姦欺。則民無貧富一時受

弊。以此而言。則贜吏與不才之人爲害等耳。今贜吏因事自敗者。十不去一二。至於不才之人。上下共知而不問。寬縱容奸。其弊如此。便可爲退不

肖之法乎。賢不肖既無别。則宜乎設官雖多。而無人可用也。臣願陛下。明賞罰。責功實。則才不才。皆列於前矣。臣故曰五者皆有。然陛下不得而用

者。爲有弊也。三弊五事。臣既已詳言之矣。唯陛下擇之。天下之務不過此也。方今天文變於上。地理逆於下。人心怨於内。四夷攻於外。事勢如此。殆

非遲疑寬緩之時。唯陛下留意。乙卯。詔諸路轉運使副爲按察之官。其路分兵馬鈐轄並位。其下提點刑獄朝臣。許壓州鈐轄。而與路分鈐轄。以

官叙之。又詔自今應臣僚入見。及辭謝如值假。故不御前殿。即依舊制並放外。若事急速。許令後殿見。謝辭及放正衙。並繫臨時特降朝㫖。即不

得輙自上章陳乞。時權御史中丞霣昌朝。言護國軍節度使。兼侍中張耆赴河陽。武勝軍節度使髙化赴相州。乞免衙辭。河陽節度使楊崇勛。復平

章事。乞免衙謝。兼聞上件官等。并乞只於後殿見辭者。按近制臣僚見謝辭。並合在前殿。仍詣正衙。除假故外。若事急速。或許於後殿。或免過正衙。

並繫臨時特㫖。耆位爲節制。乆去朝闕。辭見不由前殿。出入不詣正衙。或技以拜君。或揖而受賜。既稱裏疾。且冒寵榮。雖聖上眷待老臣。特推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