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5143.pdf/8

此页尚未校对


賢智姦邪混一朝。是也。又問上六引兊。何謂也。曰兊之所以務為容說者。六三上六二陰之小人也。六三来兊。既来諸陽之類以為說。上六引兊。又

引諸陽之類以為說。兊說之極當知所止可也。今乃以陰引陽為容說之道。何光大之有。古詩曰。引得黄鶯上栁條。是也。鮑恂會要兊。兊下兊上。以

一陰說扵二陽之上。故為兊。在六爻論。二陰為悅主。四陽則皆為所說者。三以柔居剛。而為下兊主。上无所應。而又求就二以求說。是動而求陽之

說者也。動而求說。失道不行。故凶。二比乎三。三来求說。而二以剛實在内。自守不失。不為三所移。故吉而凶亡。初以柔處下。與三不相比應。惟以為

說。允所偏𥝠。故吉。上以柔居。柔為上兊之主。居說之極。不復下求。惟牽引二陽以求說。是靜而求陽之說。不能必其所從。故不言吉凶。五比乎上之。

引以說。五雖陽剛居中。或信之。則不能不為上所移。而晴為之消剥矣。故不言兊。而言孚于剥。則設有厲之戒。四以剛居上體之下。亦相比應。上承

乎五。而下比内兊之三。莫知所從。故商度未寧若能介然自守。惟五是說疾惡柔邪。不為三所惑。則有喜矣。大抵下兊體止乎一兊者也。其說尚淺。

故吉凶易知。上兊體則兼乎重兊者也。其說已深。故吉凶難决。但初和兊。得兊之本體。三孚兊有戒之之意。四商兊則要當審其所從。若五所謂剥。

則陰消陽之名。末至扵凶。而甚可懼者也。自古為人君者。鮮不狃扵小人之所兊。故雖大舜之聖。且畏巧言令色。况凡君乎。作易聖人。扵此爻特係

以剥之一辭。其警戒後世人之意深矣。彼三来兊。上引兊為小人求說之情狀。凡為陽剛之君子。可不明察而慎守之哉。熊先生文或問兊有和兊。

孚兊。来兊。商兊引兊。各居一爻。九五為兊之主。乃不言兊。而言孚子剥。何也。且兊何預扵剥哉。曰爻辭之義未可知。嘗以卦氣推之。兊之卦氣在秋

冬之交。兊初九直秋分。九二直寒露。孚兊之爻。正應剥之内卦。兊六三直霜降。應剥之外卦。九四直立冬。九五直小雪。則剥盡而為坤矣。五與二相

應。頼九二之孚兊。以濟其剥。小象言位正當者。二五相當也。或者孚于剥之義如此。然卦氣之說出扵漢儒。在周公之時未有也。但以理論之。九五

孚扵剥。正以九二孚兊。二五相當。君臣相孚。則上陰不能剥陽。小象三爻不當。五爻正當。亦此意也。曾貫易學變通或問巽兊。皆陰卦也。然選小亨。

而兊不言小。何也。曰巽之柔居下。而能順乎剛。故亨在柔。兊之柔居上。而非其貞。故戒以利貞。而其亨在剛。此所以巽言小亨。而兊不言也。曰。巽之

二五亦剛中。而不得為亨。何也。曰巽體柔而剛外。是陰有浸盛之勢。故陽不得而言亨。兊體剛中而柔外。是陽有浸長之理。故陰不得而言亨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