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10

本页已校对

及风险等,使家属能保持镇静情绪,防止悲观、绝望,并坚持较长期地照顾患者,特别是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发生意外,鼓励患者在短暂的清醒期间进行适当的交流等。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一、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一般在65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65岁以后发病为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无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呈弥漫性脑萎缩,镜下病理改变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特征。SP中心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NFT的主要组分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即tau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遗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目前确定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有4种,分别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 1,PSEN1)基因、早老素2(presenilin 2,PSEN2)基因和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其中,前3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