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175

本页已校对

碍或产后精神病的症状,因为这些症状的治疗不同于一般产后抑郁障碍的治疗。同时,必须考虑到患者产后的代谢改变、乳汁对胎儿影响、治疗对患者自我认知以及能力改变等一系列因素。轻度患者可采用加强支持的社会心理干预、人际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系统家庭治疗,如症状持续加重,应考虑采用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其中SSRI类药物常作为治疗首选。除氟西汀外,大部分SSRI在乳汁中的浓度不及母体的10%。通常推荐舍曲林作为一线治疗,因为该药进入乳汁的量很小。应注意的是,目前为止的药物治疗证据尽管安全,但还不足以明确各种抗抑郁药进入乳汁后有何潜在副反应,暴露于产后各种治疗策略的婴儿及家庭的长期转归还需进一步研究。

(4)围绝经期抑郁障碍:女性围绝经期(通常45~55岁)是发生抑郁障碍的高危时期,大部分患者既往曾有抑郁发作史。治疗上应遵循抑郁障碍的一般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疾病知识教育。现有证据显示,多种SSRI及SNRI类抗抑郁药在常规剂量下针对围绝经期抑郁具有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对于既往抑郁发作的有效药物,围绝经期复发时可考虑沿用。若患者同时存在雌激素治疗的指征时,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增强抗抑郁药的治疗效果,但应权衡利益和风险。

3.老年期抑郁障碍:老年期抑郁障碍是指年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出现的抑郁障碍,在伴发躯体疾病患者中患病率可能更高。治疗上除遵循抑郁障碍的一般治疗原则外,要特别注意老年人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社会地位改变的影响,定期监测患者躯体功能状况。应充分考虑年龄增长对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产生的影响,调整药物剂量,严密监测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有多种合并用药,治疗时应尽可能减少非必需药物的使用,特别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因老年人药物耐受性较差,建议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并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