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189

此页尚未校对

1.人格特质因素

场所恐惧症具有与其他焦虑、恐惧障碍相类似的人格特质。有学者认为部分患者具有内向、胆小、害羞、被动、依赖、焦虑等人格特点。

2.认知行为理论

场所恐惧症是患者高估所害怕场景的危险性所致。患者对所面临的场景看成是一种危险,在这种场景中会出现惊恐样症状或惊恐发作,或令人不安的躯体症状或超出了个人的应对能力,从而在“身临其境”或即将要面对此境此物时患者产生了情绪、生理和行为等一系列恐惧反应,而这些反应进一步强化患者原有的认知偏见,使患者产生回避行为或安全行为。回避行为和安全行为对患者进行自我强化,使患者的症状固定下来,成为病态的习惯性行为。

3.精神动力学派的观点

强调患者童年期的经历,如童年丧失父母或有分离性焦虑障碍史等。在以后公共场所等场景下激活童年期被抛弃的童年期焦虑,通过压抑、置换、投射和逃避防御机制将内在客体关系外在化,从而表现出焦虑与恐惧。

场所恐惧症的生物学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遗传因素,其他神经生化、电生理及脑影像的研究结果很少。在所有恐惧症中,场所恐惧症与遗传因素具有最强的特定关联,遗传度可达61%。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场所恐惧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具备恐惧症的共同特点:①恐惧的对象存在于客观环境中;②焦虑、恐惧情绪指向特定的物体或场所;③焦虑、恐惧的程度与现实威胁不相符合;④回避是缓解焦虑、恐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