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219

此页尚未校对

一、拔毛癖

(一)概述

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是一种致残性精神疾病,其典型症状为反复拔除自己或他人的毛发,常因此导致斑秃或脱发。患者常感到焦虑和痛苦,并干扰其正常的社会功能。

拔毛癖通常起病于儿童晚期或成年早期,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大学生中,拔毛癖的终生患病率为0.6%,时点患病率为0.5%~4%;在普通人群中,拔毛癖会对1%~3%的人口造成影响。在成人拔毛癖患者中,女性更为多见,与男性的比例约4:1;而在儿童期,男女性发病率基本相当。目前我国的患病率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提示拔毛癖具有家族遗传性,拔毛癖患者一级亲属的终生患病率可达5%。基因敲除的动物模型提示,HoxB8、SAPAP3及SliTrk5与模拟拔毛行为相关,且SAPAP3罕见基因突变与人类拔毛癖相关,但拔毛癖的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因尚需深入研究。

2.神经生化因素

拔毛癖还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有关,包括5-羟色胺、多巴胺、谷氨酸等,女性激素水平改变也可能与拔毛行为相关。

3.心理因素

心理学对拔毛癖存在如下解释及假说,即是应对环境压力的自我抚慰行为,减轻紧张的习惯行为,模仿父母,对潜意识冲突或糟糕的人际关系的象征性表达,个体对情绪控制的失调,以及童年期创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