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222

此页尚未校对

拔毛癖的诊断要点包括:①反复拔除毛发;②尝试停止或减少拔毛不成功;③由于拔毛行为导致明显脱发;④症状引起明显的痛苦,或者导致个体、家庭、社交、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2.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正常拔毛现象或皮炎与其他皮肤病、物质滥用、刻板行为及精神分裂症引起的拔毛行为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与方法

拔毛癖的治疗原则包括:①学龄前儿童的拔毛行为多为短期,无需特殊处理,定期随访;②全面定期评估疾病进展、安全风险、治疗效应、不良反应及依从性;③全面的医学评估及诊疗,同时治疗如因吞下毛发所致胃肠道不适等躯体症状。

1.药物治疗

(1)抗抑郁药

由于拔毛癖属于强迫谱系障碍,因此SSRI及SNRI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拔毛癖。但荟萃分析显示,仅氯米帕明有效,且其作用会随时间而逐渐降低,且效果相对较小,因此一般并不作为推荐的治疗手段。

(2)N-乙酰半胱氨酸(NAC)

NAC是一种半胱氨酸衍生物,可用于抗氧化、抗炎及调节神经递质。研究显示NAC 1200 mg/d连续使用3个月可改善拔毛行为,是目前最有希望的治疗选择,且其副作用较轻,通常为水肿和胀气。

(3)多巴胺能药物

奥氮平、喹硫平及阿立哌唑均对多巴胺受体有亲和力,已有研究显示这些药物均能改善拔毛行为,且有小样本研究显示,SSRI类药物与能阻断DA的抗精神病药联用治疗拔毛癖似乎更为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