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224

此页尚未校对

非临床样本中,其患病率为1.4%~5.4%。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抠皮障碍在女性中有较高的患病率。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发现,抠皮障碍可能具有家族遗传性,患者的一级亲属同病率为28.3%~43%。动物实验则表明,SAPAP3基因缺陷可能与谷氨酸传递异常有关,引起反复皮肤搔抓、拔毛及病理性咬指甲症。除此以外,Slitrk5基因敲除小鼠及HOXB8基因敲除小鼠也被发现存在过度的理毛和搔抓行为,造成皮肤的破损。

2.神经解剖

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抠皮障碍患者前额叶-纹状体环路存在异常,无法良好地整合信息、调整动机、控制行为。

3.环境因素

压力及创伤均可能与抠皮障碍的发生有关。缺乏刺激、过度无聊的环境可诱发搔抓行为的产生,而严苛的活动限制可加速病程的进展。童年遭受的性骚扰或强奸可能是年轻女性发生抠皮障碍的预测因素之一。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1.临床特征

(1)抠皮障碍可在任何年龄起病,12~16岁为高发年龄段,常以诸如痤疮、粉刺在内的皮肤病变作为诱因。搔抓行为一般只发生在独自一人或只有家人在场的环境下。

(2)抠皮障碍的核心症状为反复的搔抓皮肤造成皮损,常见部位包括面部、手臂及手,搔抓部位原本可能有丘疹或老茧等皮肤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