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233

此页尚未校对

为方式,而不是消除它们,应防止患者进入患者角色,逐渐成为慢性残疾。临床医生不仅是治疗,更重要的是关心患者,同时向患者表示他们对疾病的关注已经被倾听,并将得到适当的评估。患者应该感觉到他们的担忧是被理解的,而不是用诸如“这一切都在你的头脑中”这样的说法来面对患者。

建议初级保健临床医生或医学专家按照下列一般原则管理疑病障碍,即安排定期访问,与患者建立合作治疗联盟,承认患者的健康恐惧心理,教育患者如何应对健康焦虑,与其他临床医生沟通和协调护理(评估和治疗可诊断的普通医学疾病,限制疾病的诊断),将改善功能作为治疗的目标。

第五节 囤积障碍

一、概述

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HD)是一类以持续的难以丢弃大量看似无用或没有价值的物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囤积性症状首先被认为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或者强迫症的症状维度之一。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囤积症状与强迫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很弱,近几年因其在情绪体验、认知行为特点以及神经生物学等方面与强迫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将其从强迫症中独立出来。

囤积症状常于11~15岁首次出现,25岁左右开始影响日常生活,35岁左右可能显著影响心理社会功能,而临床研究中更多的受试者为50岁以上,这一现象提示,囤积障碍病程具有慢性迁延性的特点,且症状一旦开始逐渐加重。

男性和女性均可出现囤积障碍。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根据DSM-5疾病分类标准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