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257

此页尚未校对

素。另外,住在孤儿院或托儿所、经常更换寄养家庭或照料者、父母有严重的精神问题、犯罪行为或物质滥用以致不能履行父母职责,由于住院而长期和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分离等因素也可能增加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患病风险。

反应性依恋障碍的临床表现可以在婴儿期即出现。在9个月到5岁之间主要表现为存在该年龄段的儿童没有或仅有不超过最低限度的依恋行为,同时存在与之相关的情绪化异常行为,如不明原因的退缩、恐惧、悲伤或者烦躁,不去寻求安慰或者对旁人的安慰没有反应,基本无笑容,密切关注他人但不参与社交活动,不会去寻求支持或帮助,在将要被抱起时不会主动伸手,没有兴趣玩捉迷藏或其他互动游戏。

根据DSM-5诊断标准,反应性依恋障碍的诊断要点:

(1)对成人照料者表现为情感退缩式的行为模式,即当感觉痛苦时,儿童不会寻求照料者的安慰,同时,他们对照料者的安慰也基本没有反应。

(2)持续性的社交和情绪障碍,包括以下列出的两到三种情况:对他人很少有社交性的或情感回应;有限的正性情感;在与照料者的互动中,表现出无法解释的烦躁、悲伤或恐惧。

(3)曾经历过一种极端的不被满足的照料模式:社会忽视,表现为持续性的缺乏由照料者提供的安慰、鼓励和喜爱等基本情感需求;或者因为反复变换主要照料者导致没有机会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或者成长在特定环境下,如儿童多、照料者少的特殊机构,以至于没有机会建立依恋关系。

(4)儿童的异常表现是由于上述照料模式导致的,并且不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