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262

此页尚未校对

的患病率为6.4%。但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没有发现同患分离障碍者。

2.脑结构与功能

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研究发现分离障碍患者海马及杏仁核体积减少,前额叶功能下降等改变,但缺乏特异性。一些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事件相关电位及自主神经功能等方面异于常人。

最早系统阐述癔症暨分离障碍的P.Janet曾提出神经生理学理论,认为在应激状态下,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强,可能出现感知整合失调。

近期的神经科学研究提示,一些影响神经可塑性、表观遗传等重要过程的机制与分离障碍等心理创伤的长远心理生理后果有关。

(二)心理因素

对重大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虐待或性虐待,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暗示性高、情感丰富但肤浅易变、爱幻想、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中心、行为表演夸张等个性特征是分离障碍发生的重要人格基础。

精神分析理论从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解释了分离障碍,认为分离症状是潜意识冲突的表达,有“原发获益”的效果。行为主义则认为症状是个体对环境因素形成的条件化联系和自动化反应。环境可起到诱发、强化的作用,患者可以因症状而影响环境,有“继发获益”从而强化症状的持续存在。后续有研究者延伸了第二种理论,强调医源性、社会认知甚至幻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