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264

此页尚未校对

而言,症状相对单一,反复发作者症状相对重复。

2.起病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可由直接的压力、刺激、他人暗示或自我暗示诱发。反复发作者可通过回忆、联想、面临相似处境等方式诱发。部分患者曾有受忽视、虐待等创伤经历。

3.部分患者具有表演型人格特征,或可诊断表演型人格障碍。

4.患者对症状有自知力,能够区分病态与现实,但有可能对症状表现出“泰然漠视”,心理上隔离于创伤、应激性处境之外。与此相应,可能较关注他人对其疾病的态度,但并非有意识装病。

5.共病现象突出,常与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障碍、酒依赖等共病。但症状与药物或物质的直接作用无关,也不是其他精神和行为障碍、睡眠障碍、神经系统或其他健康状况的症状表现,且症状表现不符合当地的文化、宗教习俗。

6.分离症状可导致患者的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明显损害。

三、治疗原则及主要方法

分离障碍临床表现丰富而且多变,对病因、发病机制的理论解释各异,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为辅。多数患者以门诊治疗为主,少数严重、复杂的患者可住院治疗。

(一)心理治疗

1.持续提供支持性心理治疗,建立有效的治疗关系。以积极关注的态度,提供安全感,但要恰当处理患者的不合理要求及移情-反移情反应,不鼓励依赖,避免操纵、利用或被操纵、被利用等不利于治疗的关系模式,避免医源性不良暗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形成治疗共识,动员、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帮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