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265

此页尚未校对

2.进行心理教育、解释性心理治疗。重点是寻找并协助处理诱发、维持、强化症状的心理社会因素,引导患者理解症状与创伤、成长经历、个性、目前处境、未来适应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放弃分离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消除有可能强化患者病理性行为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如继发获益),发展成熟、理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增强情感及躯体调控能力及自控感,提高应对压力和冲突的能力,改进整体的个性品质。

3.针对不同病程选择干预重点。首次急性发作通常与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持续、慢性化则可能与个性缺陷、持续存在未解决的应激因素、以及“继发获益”有关。急性发作的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可用直接暗示技术迅速缓解症状。但其它形式的发作,尤其是反复发作或慢性化的患者,需要综合的、长程的治疗。

4.选用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处理特殊症状或人格、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患者突出问题,可单独或联合使用暗示-催眠、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完型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处理症状、不良认知、情绪调控问题,以及人际、社会问题,促进成长。

5.处理其他共病障碍。

其它有关心理治疗的内容,详见以下各节,以及《心理治疗规范》。

(三)药物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治疗分离障碍的药物。对于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症状,可对症使用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