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289

此页尚未校对

1.躯体症状

了解症状的部位、性质、严重程度、频率、持续时间、诱因、加重/缓解因素、伴随症状。

2.患病观念与行为

通过问诊了解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情绪反应;对病因、后果的判断;是否存在疑病观念甚至妄想;由此产生的行为应对,如就医模式、对诊疗的态度、某些回避行为等。

3.个人史及家庭社会背景

需要了解的内容包括:原生家庭成员、出生成长史(是否存在幼年、童年、青少年被忽视、虐待的经历)、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婚恋经历、目前的婚姻家庭状态、重要的应激事件及其应对方式、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旨在全面掌握患者的人格结构、性格特质、人际关系模式、社会支持和系统资源等。

4.功能状态

躯体症状出现后对患者家庭功能、社会功能、重要人际关系(包括医患关系)的影响及严重程度是接下来需要评估的重点。探索可能存在的原发获益和继发获益。

5.其他信息

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情绪症状、物质使用问题。

既往史:既往健康状况,既往是否存在其他或类似的躯体症状及其转归。

家族史:家族中重大疾病史、精神类疾病史和出现类似症状的情况。

6.分级评估

诊治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分级,帮助医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