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294

此页尚未校对

体症状;③引入心理生理反应的概念,使患者了解在心理社会因素应激下的躯体反应;④逐渐引入心理社会话题,由患者建立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的联系;⑤关注存在的维持因素,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⑥关注症状,提供可能的应对策略(例如放松治疗、锻炼、认知行为治疗、药物);⑦减少患者的适应不良性行为:不必要的检查、治疗等;⑧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特质,包括成长史和人格因素。

(3)治疗后期:建立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心。①鼓励和支持回归日常生活;②讨论如何应对症状的波动与复发。

表10-1 可能影响躯体症状障碍的医源性因素
接诊阶段 不当医源性因素
对疾病的看法 单方面的心理机制解释
(缺少对患者主诉的重视,缺少与躯体症状的联系)
认为有“心理学头脑”的患者才能治疗
将患者表达躯体不适理解为“阻抗”
诊断 忽略了患者的社会因素,继发获益
过早给出诊断
谈话 忽略了患者的耻感(“就是想出来的,根本没病”)
缺少对躯体不适与心理的关系的适当解释
未了解患者对疾病病因和治疗目标的看法
治疗方案 未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目标
治疗 过于单一,而不是多模式
各治疗者之间缺乏沟通
药物 忽视用药史或患者自身健康信念
单纯药物治疗,忽略心理社会因素

(四)分级治疗原则和策略

根据临床评估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进行分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