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326

此页尚未校对

异食症以持续性嗜食非食物和无营养的物质为行为特征,可见于儿童的各个年龄段,以5~10岁的儿童最为常见,青春期逐渐消失,少数成年期发病的报道。目前患病率尚不清楚。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有关感觉、消化、营养、心理、以及精神疾病的因素都有涉及。一般预后良好。

(二)临床特征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进食一种或多种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的物质,摄入的典型物质通常基于年龄和易得性而变化,包括纸、肥皂、布、头发、绳子、羊毛、土壤、粉笔、滑石粉、油漆、口香糖、金属、石子、木炭、煤、灰、黏土等。这种情况至少持续1个月并严重到需要临床关注,个体通常没有对食物的厌恶。异食症可在其他方面发育正常的儿童中出现,也可见于孕期妇女,但更常见于智力障碍和广泛性发育障碍的患儿中。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除典型的临床表现外,还须判断患者的进食行为与发育水平的关系,排除发育水平或文化特许的影响。如果症状出现在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怀孕的背景下,则须在严重到需要额外的临床关注时才能做出异食症的诊断。

鉴别诊断上需与做作性障碍和自伤自残行为鉴别。

(四)治疗与管理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性治疗(包括改善环境,家庭指导、教育和训练等)、病因治疗(补铁/补锌)、行为治疗(正强化和负强化)、营养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虽预后良好,但因一些摄入的物质可能具有潜在的致命性,应高度重视和避免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