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330

此页尚未校对

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和失眠障碍家族史等。失眠障碍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个人的工作、事业发展,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已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心身健康问题。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一)分子遗传学机制

失眠障碍的遗传度为30%~60%。候选基因研究指出,Apoε4、PER3、HLADQB1*0602及5HTTLPR基因可能与失眠有关。

(二)过度觉醒假说

失眠障碍患者可能处于高觉醒状态,表现为24小时新陈代谢率和心率增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睡眠及清醒时脑电频率增快、白天多次小睡潜伏期延长。

(三)3P假说

3P假说又称Spielman假说,是用来解释从正常睡眠到慢性失眠进程的认知行为假说。包括失眠的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如年龄、性别和失眠易感性)、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如生活事件和应激事件)和维持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如不良行为和信念)。

(四)刺激控制假说

该假说认为,如安静黑暗的环境是促进睡眠的相关刺激,而如使用手机或焦虑担忧是阻碍睡眠的刺激,当促进睡眠的因素不足或阻碍睡眠的因素增多即可导致失眠。失眠的刺激控制治疗就是要将阻碍睡眠的刺激与睡眠分离,并重新建立促进睡眠的刺激与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

(五)认知假说

慢性失眠患者往往存在与失眠相关的不良认知模式,如容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