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333

此页尚未校对

(二)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主要是针对纠正失眠的维持因素中的不良行为和信念,是失眠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案。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治疗、放松训练治疗和睡眠卫生5个部分。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一般以6~8周为一个周期,疗效可延续6~12个月。研究显示,对于慢性失眠患者,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疗法的短期疗效相当,但长期来看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酌情给予镇静催眠药物。个体化、按需、间断、足量给药。连续给药一般不超过4周,如需继续给药,需每个月定期评估。

1.苯二氮䓬类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通过非选择性与γ-氨基丁酸-苯二氮䓬类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主要包括地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苯二氮䓬类药物可缩短入睡潜伏期、提高睡眠效率,但会改变睡眠结构,主要表现为慢波睡眠和REM期睡眠比例下降。长期或高剂量服用可能会产生戒断现象、反跳性失眠、耐受、依赖等不良反应。

2.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新型非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通过选择性与γ-氨基丁酸-苯二氮䓬类受体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发挥改善睡眠作用。

(1)唑吡坦:短效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半衰期约2.5小时。适用于入睡困难者。睡前5~10 mg口服。常见副反应有头晕、头痛、健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