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352

此页尚未校对

行为多见于男性。有些患儿伴夜惊症和遗尿症。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睡行症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有报道80%的睡行症患者中其父母至少一方有睡行症史,患病率随着患病父母数目增加而升高。

(二)神经发育不成熟

此病可能与神经发育不成熟有关,有的患儿脑电图慢波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电图改变也逐渐消失,疾病能逐渐自愈。

(三)心理社会因素

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情绪紧张、恐惧、焦虑也可引起睡行症。

睡行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睡眠不足、噪音、膀胱充盈、经前期、妊娠、发热及某些药物(如安非他酮、唑吡坦、碳酸锂、奥氮平及抗胆碱类药物等)。

睡行症的病理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患者在睡眠中突然起床,到室内外活动,如跑步、徘徊或做某些游戏活动。不完全清醒,双目向前凝视或闭眼,步态不稳或敏捷,面部无表情,常不语,动作似有目的性。动作可少而简单,如捏弄被子、做手势;也可精细复杂,如穿衣、开门锁,甚至开车。患者意识模糊,有时被绊倒或撞墙,甚至从楼窗跌下,或未穿衣服走到寒冷的户外,有时也能避开障碍。患者难以被唤醒,发作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之后能自动上床入睡,或被人领回后再度入睡。患者在发作后的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内可持续表现为意识模糊或定向障碍。无论是在睡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