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381

此页尚未校对

入B类人格障碍。在ICD-10中称之为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4%,在酒精滥用的男性,以及监狱、物质成瘾治疗机构或其他司法环境中的个体患病率可高达70%。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是女性的3~5倍。常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早期并持续到成年。有研究发现,18~30岁的患病率为2.3%,而65岁时患病率低于0.05%。在年轻、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有过不良成长环境的人群中,该病的罹患危险更高。

二、临床特征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他人基本利益的广泛忽视或故意侵害,主要包括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感情、待人冷酷无情;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和义务,经常违法乱纪;尽管建立人际关系无困难,但是不能长久保持;无内疚感,不能从既往经历特别是惩罚中吸取教训;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

常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18岁以前)存在品行问题,如经常撒谎、逃学、吸烟、酗酒、欺负弱小、虐待动物;经常偷窃、斗殴、赌博;破坏他人或者公共财物;无视管教、校规、社会道德礼仪,甚至出现犯罪行为。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ICD-10诊断标准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ICD-10中被称为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1. 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
  2. 全面、持久的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与义务。
  3. 尽管建立人际关系并无困难,却不能长久地保持。
  4. 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微小的刺激便可引起攻击,甚至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