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390

本页已校对

判,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愿意相信自己是完美的。

(5)偏执型或分裂型人格障碍。即使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出猜疑和社会退缩,也通常是因为担心其缺陷被别人发现。

治疗原则及疾病管理参照本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第九节 性身份障碍

一、概述

性身份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DSM-5称之为性别烦躁(gender dysphoria),是指个体所体验或行为表现出来的性别与其生物性别不一致,导致该个体的主观痛苦,并希望通过使用激素或变性手术的手段得到自己渴望的另外一种性别。临床上可以分为性别改变症(易性症)、双重异装症和童年性身份障碍。

成年男性的患病率为0.05‰~0.14‰,女性为0.02‰~0.03‰。研究显示,在15岁以上的人群中,各国的患病率分别为德国2.25/100 000,澳大利亚2.38/100 000,芬兰4.72/100 000,苏格兰8.18/100 000,其中约3/4为男性转变为女性。有研究表明,儿童自3岁开始就可以表现出性别烦躁的症状,但是这些儿童中仅有16%会在成年期存在持续的性别烦躁症状。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性身份障碍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均有关联。

(一)生物学因素

大脑某些特殊部位或区域(如下丘脑内侧前视区、上视交叉核、胼胝体及前联合)在性别分化过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证据表明,胎儿神经发育过程的问题可能成为性别烦躁的发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