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416

此页尚未校对

正常,但常伴有学习困难以及多种共病,导致社会功能受损,是物质依赖、反社会人格、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相似,儿童、青少年患病率为6.7%~7.8%,成人患病率为2.1%~3.1%。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研究显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由复杂的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危险因素暴露相互作用所致,通常发生于胎儿或出生早期。大量双生子研究分析显示其遗传度为0.76。近年的研究在病因病理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了全基因组显著性的遗传风险位点,但每一个单独的遗传变异对于致病风险仅有微小的效应。基因通路与网络的分析提示,易感基因集中于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环境危险因素包括出生前和围生期因素,如孕期烟酒接触、低出生体重和早产、环境毒素(如铅)暴露,以及家庭环境因素等。

目前脑影像学研究较一致地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存在脑体积减小,且脑体积的差异在青少年和成年期消失。功能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奖赏期待相关的腹侧纹状体激活降低有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缺陷,包括执行功能如抑制控制、视空间和言语工作记忆、警觉和计划等障碍。部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不喜等待,倾向即刻而非延迟的奖励。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和冲动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核心症状。活动过度常出现于幼儿期,患儿表现为过分喧闹、不好管理,常伴有攻击行为;进入小学后注意障碍等核心症状的表现更为显著,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分散,影响学习效果,导致学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