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443

此页尚未校对

发育性协调障碍如果在早期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其对运动或非运动技能的影响及继发的各种心理行为异常通常不会随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孕期不良因素如缺氧等有关,也可能与出生后早期不能为婴幼儿提供合理的营养有关。一项针对丹麦儿童的大型队列研究探索了其他风险因素,研究表明,男性、超早期早产、15个月或更晚才能独立行走与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发生相关。另有研究表明,低出生体重也是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危险因素。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发育性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细和大运动能力发育受损,因此可产生一系列有碍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异常表现,如大运动能力差、运动不协调、动作笨拙、身体意识和姿势稳定性差等,故患儿常常不愿意运动。运动少则可能导致儿童肥胖和抵抗力低下等问题;精细运动较差、执笔怪异、读写困难等,可导致患儿学业成绩差,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阻碍儿童的身心发育。在得不到及时干预时,发育性协调障碍可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年幼儿童和大龄儿童的表现常有一些区别。年幼儿童常表现为运动发育里程碑迟缓,例如坐立、爬行和走路晚于同龄儿童;动作不协调;平衡感和节奏感差,很容易绊倒;爬楼梯、骑脚踏车或玩球困难;拉拉链或扣纽扣困难;无法完成拼图游戏或沿线裁剪;难以按计划完成任务。大龄儿童常表现为书写困难;手眼协调能力差,包括玩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