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453

此页尚未校对

对立违抗障碍的患儿需长期随访观察。

二、品行障碍

(一)概述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是一种严重的外向性行为障碍,指儿童、青少年期出现反复的、持续性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或公共的利益,影响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学习和社会功能。2%~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品行障碍,男性多见,男女性别比为4:1~10:1。

(二)病理、病因与发病机制

品行障碍是由遗传等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经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所致。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表明品行障碍具有很高的家族遗传性,遗传度为40%~70%,研究最多的候选基因是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基因启动子的多态性。品行障碍患儿多存在语言表达困难、执行功能异常和社会认知相关的信息加工异常等神经发育相关的缺陷。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品行障碍患者前额叶皮层的结构存在异常。神经生理学研究提示,品行障碍患者的电生理指标可能存在异常,如心率慢、唤醒度低等。常见的与品行障碍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低收入家庭、不良的依恋关系和养育方式、父母冲突、家庭内暴力、体罚、不良同伴等。

(三)临床特征

品行障碍主要包括两组临床特征: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

1.攻击性行为

表现为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的攻击。男性患者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性则以语言性攻击为多。例如,挑起或参与斗殴,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