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454

此页尚未校对

故意破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关系等。当自己情绪不良时常以攻击性行为方式来发泄。

2.反社会性行为

患者表现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及行为规则的行为。例如,偷窃贵重物品、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入室抢劫;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经常逃学、夜不归家、擅自离家出走;参与社会上的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等。

品行障碍患者常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等。在早发性品行障碍患者(8岁以前)中,约有一半问题会持续到成年期,而青少年期起病的品行障碍绝大多数(超过85%)在二十多岁时会停止反社会行为。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品行障碍时要注意,单一的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本身并不是充分的诊断依据。品行障碍的诊断要点包括:①存在反复和持续的以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违反与其年龄相符的社会规则为特征的行为模式,例如对人或动物的侵犯、破坏财产、欺诈或盗窃和严重违反规则;②这种行为模式的严重程度足以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造成重大损害;③这种行为模式必须持续12个月或更长时间。

同时,要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抑郁障碍或心境障碍相鉴别。

(五)治疗与干预

心理行为干预是品行障碍治疗的主要方法。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需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整合式的干预方案,同时治疗需要解决环境中的一些有害因素。有证据表明,多元系统干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