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456

此页尚未校对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儿童、青少年社区中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1.8%~14.7%,其中2.2%~45.9%的患儿同时存在抑郁障碍;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0.3%~18.0%,4.5%~83.3%的患儿同时存在对立违抗障碍或品行障碍。在临床样本中,抑郁障碍患儿中30%同时存在品行问题;品行障碍的患儿中50%存在抑郁障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在对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的病因机制假设中,包括“首先发生品行障碍,随后出现情绪问题”和“首先存在抑郁问题,通过行为方式进行发泄,产生行为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观点。但大多数研究者更倾向于前者,即患有品行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在经历了更多的负性体验、技能习得失败之后,逐渐出现了抑郁等不良情绪。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与单纯品行障碍相比,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患者表现出更频繁的发怒和焦虑感,有更严重的躯体主诉,更容易纵火、破坏财产和物质滥用;但较少使用武器、偷窃、打架、欺凌他人和暴力攻击。与单纯抑郁障碍比较,本障碍患者表现为更高的焦虑症状,易激惹,更频繁的躯体主诉;但较少出现睡眠、胃纳问题。相比于单纯的抑郁障碍或品行障碍,本障碍患者总体上存在更高的自杀想法和自杀意图,功能损害更严重。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从诊断系统来看,ICD-9以“混合的品行与情绪紊乱”为诊断条目,描述为品行障碍的患儿同时存在“相当数量的焦虑、痛苦和强迫症状”。直到ICD-10才明确将其列为独立诊断条目,但ICD-11对诊断再次进行了变更。ICD-11的品行障碍被细分为儿童与青少年阶段起病,而在DSM-5中也不存在该类诊断,而是在“抑郁障碍”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