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46

此页尚未校对

清学指标及精神行为症状的变化,评估患者躯体情况,加强疾病健康宣教,同时注意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必要时辅助心理治疗。

二、HIV感染所致的精神行为障碍

(一)概述

HIV感染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截至2017年底,我国报告的HIV/AIDS患者为758610例,当年新发现HIV/AIDS患者134512例,当年报告死亡30718例。HIV感染及其继发出现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脑血管疾病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等会引起以神经认知障碍为主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亦可影响精神症状的发生、发展。其中,HIV感染所致神经认知障碍在HIV感染者中的患病率为15%~50%。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HIV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机制是广泛弥漫的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HIV具有嗜神经特性,在HIV感染的急性期,大量携带病毒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移行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一是导致免疫功能降低,二是HIV感染性脑炎。HIV进入大脑后,由于病毒并不引起巨噬细胞死亡,可长期潜伏于受感染的细胞中,并继续感染小胶质细胞和少量的星形胶质细胞,产生以血管周围多核巨细胞形成为主要表现的脑炎(称为HIV脑炎),并有神经突触减少,以及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等病理改变。这些病理改变在大脑各部位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对基底节、脑干、深部白质区、额颞叶和海马沟回等损害可能更加突出。HIV所致中枢感染最终会造成脑室扩大、海马萎缩、基底节体积减小和白质病变,产生神经认知功能损害为主的精神行为症状,并随着免疫功能的降低、合并感染、抗病毒治疗的副作用等越发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