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465

此页尚未校对

二、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

(一)概述

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是一种与婴儿期不良照料模式或社会忽视有关,以长期的社交关系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显著紊乱的,与发育水平不适应的依恋行为,并伴有持续的社交和情绪障碍。本病起病于5岁前。在被严重忽视的儿童中,该病发生率不高于10%。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严重的社会忽视是反应性依恋障碍唯一已知的风险因素,但绝大多数遭受严重忽视的儿童并未发病,其发病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1.临床特征

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抑制性情感退缩行为模式与社交和情绪障碍,诊断要求患儿的发育年龄至少在9个月以后。

(1)抑制性情感退缩行为模式:缺乏或没有正常婴幼儿对成人的依恋行为,表现为儿童痛苦时很少或最低限度地寻求安慰;对安慰很少有反应或反应程度很低。

(2)社交和情绪障碍:对他人很少有社交和情绪反应,正性情感极少,常出现原因不明的激惹、悲伤、害怕。

(3)经历了婴幼儿期不充分的照料模式,包括社会忽视或剥夺,反复变换主要照料者,以及成长在不寻常的环境(儿童福利机构或孤儿院)中。

2.临床评估

如怀疑患者可能罹患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建议对患者完善以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