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469

此页尚未校对

出现非自愿的或非故意的排尿现象),包括夜间和(或)白天遗尿,以夜尿症居多。功能性遗尿症在儿童中的患病率较高,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据统计,5岁儿童平均每周尿床2次者占15%~20%、7岁为7%、9~10岁为5%、12~14岁为2%~3%,15岁以上为1%~2%。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例如家族性遗尿史)、神经发育迟缓(原发性遗尿的主要病因)、睡眠过度、上呼吸道阻塞、婴幼儿时期排尿训练不良、社会心理应激(在儿童排尿训练关键时期突然遭遇父母离异或死亡、社会隔离、意外事故等创伤)、家庭矛盾等。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1.临床特征

(1)原发性遗尿:是指儿童遗尿一直持续到5岁从未间断过,且无器质性或心理问题,占75%~80%。

(2)继发性遗尿:是指5岁以前曾有一段时间能自主排尿(至少6个月),5岁以后再次出现遗尿。

从时间上分,可将功能性遗尿症分为夜间遗尿(最常见,约占80%,男孩多见)、日间遗尿(较少见,约占5%)和混合性遗尿(占15%)。

部分患儿可与功能性遗粪、智力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尤其是选择性缄默症)共病。

2.临床评估

依据患儿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尿流动力学等)、超声检查、尿道造影、脊椎X线片、脑电图等予以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