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472

此页尚未校对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排尿习惯;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刺激,父母应注意使用温和有效的养育方法,不恐吓、不训斥、不责骂或体罚遗尿儿童,鼓励儿童面对病症。

二、非器质性遗粪症

(一)概述

非器质性遗粪症又称功能性遗粪症是指儿童在4岁以后仍经常出现原因不明的不自主排出正常粪便的异常状态,又称“功能性大便失禁”。本症以男孩多见,患病率是女孩的5倍。4~12岁儿童的患病率为3%。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下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可能的因素包括:自幼排便习惯不良、母婴关系不良、遭遇精神创伤、父母过分严厉和(或)追求完美以及强制性训练,儿童排便时疼痛、对排便恐惧,婴儿早期的慢性功能性便秘、肌肉力量不够或不协调、肠道动力不足等。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1.临床特征

(1)原发性遗粪症。儿童从未养成控制大便能力,5岁以后每月至少有1次遗粪。

(2)继发性遗粪症。儿童4岁前已养成控制排便能力,以后再次出现遗粪。多发生于10岁以后,往往伴有遗尿症。

主要特征包括反复随意或不随意地在当地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不允许场合下解大便,最常见是拉在内裤里。大便性状一般正常,多在白天遗粪,尤其在学校发生者为多数。患儿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智力正常,无其他精神疾病。

原发性遗粪儿童多伴有遗尿和其他发育迟缓现象;多数患儿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