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pdf/58

此页尚未校对

CJD。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PrD的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小脑皮质等也可受累。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①肉眼观大脑萎缩;②光镜下神经毡(neuropil),即神经突起构成的网状结构和神经细胞胞浆出现大量空泡,呈海绵状外观,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元缺失和反应性胶质化,但无炎症反应。病变区可有淀粉样斑块;③电镜下空泡内可见含有与细胞膜碎片相似的卷曲的结构。病因是由位于染色体20p13的朊蛋白基因错误折叠引起。发病机制为少量致病性朊蛋白(PrPsc)与正常朊蛋白(PrPc)结合后,以PrPsc为模板,使PrPc发生明显构象改变而转变为PrPsc,PrPsc转换成功之后,此增殖过程就以指数方式增长,朊蛋白全部或大部分转变成不溶性的PrPsc。一旦PrPc转变成PrPsc,就会从细胞膜上解离,在溶酶体内聚集,最终导致溶酶体崩解和细胞变性死亡。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1.临床特征

(1)前驱症状:下肢无力;视觉障碍,如视敏度下降、视野缺损、视物变形、持续后像、幻视、皮层盲和Anton综合征(否认失明)等,也可有复合型视觉障碍如失认、失读和视觉共济失调等,但一般认为色觉不受影响;言语障碍;心境障碍等。约1/3的患者可出现上述前驱症状,可持续数周。

(2)早期症状:幻觉和妄想,一旦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则病情迅速进展,数月甚至数周内进入痴呆(快速进展性痴呆)。

(3)常见症状和体征:肌阵挛,约90%以上病例出现;从单侧某组肌群开始,如手指急速抽动等,继而发展为双侧肢体某些肌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