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天地日月未具,形如雞子,混沌元黃,已有盤古真 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溟涬經四劫, 天形如巨蓋,上無所繫,下無所依,天地之外,遼屬無 端,元元太空,無響無聲,元氣浩浩,如水之形,下無山 嶽,上無列星,積氣堅剛,大柔服維天地浮其中,展轉」 無方,若無此氣,天地不生。天者如龍,旋迴雲中。復經 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 生元蟲,元蟲生濱牽,《濱牽》生剛須,剛須生龍。元始天 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並金玉飾 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 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常 遊厚地之間,仰吸天炁,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下遊 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絪縕, 覆載氣息,陰陽調和,無熱無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 以寧,並不復呼吸宣氣,合會相成,自然飽滿。大道之 興,莫過於此。結積堅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 精也,服之與天地相畢。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 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 王公號曰元陽。父又生九光元女,號曰太真。西王母 是西漢夫人。天皇受號十三頭,後生地皇。地皇十一 頭,地皇生人皇九頭,各治三萬六千歲,聖真出見,受 道天無為建初混成天,任於令所傳《三皇天文》,是此 所宣,「故能召請天上大聖,及地下神靈,無所不制。故 天真皇人、三天真王駕九龍之輿是也。次得八帝,大 庭氏、庖羲、神農、祝融、五龍氏等,是其苗裔也。」今治五 嶽,是故道隆上代,弊極三王。三王,夏禹、殷湯、周武也。 是以淳風既澆,易變而禮興,禮為亂首也。周末陽弱 而陰強,國多寡婦,西戎金兵起,而異法興焉。既而九 州湮沒,帝業荒蕪,此言驗也。後來方有此事。道隆之 代,其人混沌,異法之盛,人民猾偽也。洪曰:「此事元遠, 非凡學所知。吾以庸才,幸遭上聖眄目論天地之奧 藏,暢至妙之源本,輒條所誨,銘之于素,以為絕思矣。 夫無心分之人,慎勿以此元始告之也。故置遺跡,示 乎世之賢耳。」
《元真子·碧虛篇》:「無涯者,辯伯也。涯之言曰:『黃郊之帝 曰祗卑,紫微之帝曰神尊,碧虛之帝曰靈荒。祗卑王 于地,山河草木屬焉;神尊王于天,日月星漢屬焉;靈 荒王于空,風雷雲雨屬焉』。」碧虛和平,二帝有方春之 會。俄而祗卑上騰,神尊下降,遇于靈荒之野,靈荒之 帝虛位郊迎,傾國所有,積肉成霞,散酒成雨,電走雷 奔,風歌雲舞,累月為中。道主。二帝愧靈荒之厚德,令 碧虛之不安,爭讓國以延靈荒之帝。神尊曰:「朕有天。」 祗卑曰:「朕有地靈」,荒怪天地之名,問之曰:「朕之仰觀, 不異碧虛,朕之俛察,不異碧虛,碧虛之外又奚物?」帝 言:「天地,厥狀若何?」祗卑曰:「朕之地,體大質厚,資生元 元,中高外垂,其勢坤層,然如壇輳物,尊圍八極,海環 九山,骨巖石,毛草木肉土而脈泉,汗露而氣煙,江河 川瀆亂奔流,人蟲鳥獸紛往還,願帝之下而遊焉。」神 尊曰:「朕之天體虛形高資始化,化中員外轉其行,乾 穹然如帳幬《物尊》,五星交,列宿粲邊,層輪日月中文 帶,河漢絕雰祲,雲霞列仙天宮殿,願帝之上而居焉。」 靈荒未之信,曰:「天如帳,胡縣乎其上?地如壇,厥下乎 何安?」神尊曰:「天之帳,非上縣,飄輪下載常左旋,三光 隨之以西遷。」祗卑曰:「地之壇,有湫盤,凝浮其上,所以 安。」《靈荒》曰:「飄輪斡靈生,湫盤奚物,盛願聞之。」祗卑曰: 「飄輪遍乎下,湫盤所以停,帝何疑?」靈荒曰:「噫天地之 形,造化信然,實如所論,固當息焉。朕之空茫唐濛,同 無不通,無內無外,無西無東,曠閬漭蕩,蒼茫清冥,含 日月之光,震雷霆之聲,挂虹蜺之色,飛龍鸞之形。朕 坐而游之,臥而泅之,泛然飄颻,皆可停。豁乎包乎母, 廓乎堅乎壽,非春夏之能生,非歲年之能朽。先天地 不見其初,後天地不見其久。若然者,安能棄朕之長 無,寄君之暫有哉?」于是二帝謝靈荒之言,退還故府, 祗卑降黃郊,神尊升紫微,數月不泰然,天地為之閉。 紅霞子問乎碧虛子曰:「造化之端,自然之元,其體若 何?霄願游夫子之域而觀之,豈得聞邪。」于是碧虛子 泬然有間,豁然晴容而曉顏,詠乎太寥之上,為《空洞 之歌》,謂之曰:「無自而然,自然之元,無造而化,造化之 端,廓然慤然其形圓。闔爾之視,絕爾之思,可以觀。」紅 霞子曰:「若霄者儵遨而忽游,請駕乎言霄,願乘之以 逍遙,不暇辭夫子而觀焉。」於是碧虛子導之曰:「無自 而然,是謂元然;無造而化,是謂真化,之元也,之真也, 無元而元,是謂真元;無真而真,是謂元真。《馳言》曰:『無 然乎,其然一乎然然後觀乎自然;無化乎其化一乎 化然後觀乎造化。無元乎其元,一乎元,然後觀乎真, 元無真乎其真,一乎真,然後觀元真』。」《逸言》曰:「真真乎 元,元元乎真,元乎無,真乎真,真真乎無,元乎元元,然 後登太寥之天。夫無有也者,有無之始也;有無也者, 無有之初也。無有作,有無立,而造化行乎其中矣。夫 造化之興也,空以遍之,風以行之,水以聚之,識以感 之,氣以通之,而萬物備乎其中矣。」空遍而體存,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