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乾象典
第十六卷目錄
陰陽部總論二
宋邵子皇極經世〈觀物內篇 觀物外篇〉
張子正蒙〈太和篇 參兩篇〉
朱子全書〈陰陽〉
語類〈論陰陽〉
性理會通〈論陰陽 洪範皇極內篇〉
續性理會通〈何塘陰陽管見 王廷相陰陽管見辯〉
章潢圖書編〈陰陽五行八卦〉
徐三重信古餘論〈論陰陽〉
經濟文輯〈戴庭槐氣候總論〉
陰陽部藝文一
策秀才文 晉陸機
陰陽不測之謂神論 唐顧况
漁樵對問 宋邵雍
陰陽部藝文二
新陽改故陰 唐紇干諷
唯天有二氣 宋邵雍
陰陽吟 前人
陰陽部選句
乾象典第十六卷
陰陽部總論二
宋邵子皇極經世
《觀物內篇》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乾坤謂之物」 ,則天地亦物也。天地有物之大者耳。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天地之道,不過陰陽柔剛而已。
「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
陰陽消長而為寒暑,一寒一暑,而四時成焉。
又
「天生於動者也,地生於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 之道盡之矣。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 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 極則剛生焉,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動之大 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 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太陽為日。
日者,至陽之精也。故太陽為日,在地則為火。
太陰為月。
月者,至陰之精,得日氣而有光,故太陰為月,在地則為水。
少陽為星。
星者,日之餘,有光而現,故「《少陽》為星,在地則為石。」
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辰者天之土,不見而屬陰,故「少陰為辰,在地則為土。」
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 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觀物外篇》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於陰,陰上交於陽。四象 生矣。」
一氣分而為陰陽,判得陽之多者為天,判得陰之多 者為地。是故陰陽半而形質具焉,陰陽偏而性情分 焉。形質又分,則多陽者為剛也,多陰者為柔也。性情 又分,則多陽者陽之極也,多陰者陰之極也。
無極之前,陰合陽也。有象之後,陽分陰也。陰為陽之 母,陽為陰之父。故母孕長男而為《復》,父生長女而為 《姤》,是以陽始於《復》,陰始於《姤》也。
性非體不成,體非性不生。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體。 動者性也,靜者體也。在天則陽動而陰靜,在地則陽 靜而陰動。性得體而靜,體隨性而動,是以陽舒而陰 疾也。
陽不能獨立,必得陰而後立,故陽以陰為基;陰不能 自見,必待陽而後見,故陰以陽為唱。陽知其始而享 其成,陰效其法而終其勞。
陽能知而陰不能知,陽能見而陰不能見也。能知能 見者為有,故「陽性有而陰性無也,陽有所不遍而陰 無所不遍也。陽有去而陰常居也,無不遍而常居者 為實,故陽體虛而陰體實也。」
「自下而上謂之升,自上而下謂之降。」升者,生也,降者 消也。故「陽生於下而陰生於上,是以萬物皆反生。陰 生陽,陽生陰,陰復生陽,陽復生陰,是以循環而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