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以起。夏之風橫行空中,故樹杪多風聲。秋之風自 上而下,木葉因之以隕。冬之風著土而行,是以吼地 而生寒。驗之良是。按春曰條風,言風所拂,津葉潤莖, 噓枯吹生。《易》曰:『潤之以風雨』。是風亦有潤。《楚辭》:『光風 轉蕙汎崇蘭』。謂之光者,草木遇之而有光也。夏之風」 唯在半空,故樹杪有聲而暑氣不解。至秋涼風至。則 自上而下。冬之風,觱發吼地而生寒。諺曰:「三九二十 七,籬頭吹觱篥。」最有證。
《丹鉛總錄》:「荀卿雲:『賦行遠疾速,而不可託訊』。」書,問也。 行遠疾速,宜於託訊,今雲者虛無,故不可託訊也。《楚 辭九章》:「願寄言於浮雲兮,遇豐隆而不將。」亦此意也。 荀卿、屈原相去不遠,命辭蓋同。
詩人多用「南雲」字,不知所出,或以江總「心逐南雲去, 身隨北鴈來」為始,非也。陸機《思親賦》云:「指南雲以寄 欽,望歸風而效誠。」陸雲《九愍》云:「眷南雲以興悲,蒙東 雨而涕零。」蓋又先於江總矣。
詩人冬至用書雲事,宋人小說以為分至、啟、閉,必書 雲物,獨以為冬至事,非也。余按,《春秋感精符》云:「冬至 有雲迎送日者,來歲美。」宋忠注曰:「雲迎日出,雲送日 沒也。」冬至獨用書雲事,指此未為偏失也。
《史記》云:「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 學,附驥尾而行益顯。」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 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青雲之士,謂聖賢立言 傳世者,孔子是也;附青雲則伯夷、顏淵是也。後世謂 登仕路為青雲,謬矣。試引數條以證之,高方《易占》:「青 雲所覆,其下有賢人隱。」《續逸民傳》:嵇康早有青雲之 志。《南史》,陶弘景年十四五歲,見葛洪方書,便有養生 之志,曰:「仰青雲睹白日,不為遠矣。」梁孔稚圭隱居多 構山泉,衡陽王鈞往遊之,圭曰:「殿下處朱門,遊紫闥, 詎得與山人交耶?」鈞曰:「身處朱門而情遊滄海,形入 紫闥而意在青雲。」又袁彖贈隱士庾易詩曰:「白日清 明,青雲遼亮。昔聞巢、許,今睹臺、尚。」阮籍詩:「抗身青雲 中,網羅孰能施。」李太白詩:「獵客張兔罝,不能挂龍虎。 所以青雲人,高歌在巖戶。」合而觀之,青雲豈仕進之 謂乎?王勃文「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即《論語》「視富 貴如浮雲」之旨。若窮而常有覬覦富貴之心,則鄙夫 而已矣。自宋人用青雲字於登科詩中遂誤,至今不 改。
《滇行紀略》:「滇南最為善地,雞足蒼松數十萬株,雲氣 如錦。」
滇中多風,至大理風嘗寂寂獨雲氣,無論陰晴,常冒 山頂,晴則雲明,雨則雲晦,雲所不到,翠色殊常。 《長安客話》:涿州西北五十里有惡峪,峪中雲氣瀰漫, 四時不絕。
《居山雜志》:「山之曉多白雲,滃滃然彌亙巖谷,類飛絮 縈繞,間露清巒出其上,畫家所作。初疑以為幻設,至 是始悟其真有之也。」
晚山尤宜霞,遙映諸巒,隱若金碧。
《陝西通志》:平涼府歸雲洞,翠屏峰有青龍洞,雨霽雲 輒歸洞中,名歸雲洞。游師雄詩云:「相傳雲雨收,片片 歸雲白。」即此。
《安慶府志》雲:「山南岳有雲師、雨虎。雲師如蠶,長六寸, 似兔。雨虎如蛹,長七八寸,似蛭。雲雨之時,出在石上, 肉甘可食。」
《嘉定縣志》:九月霜降,而雲為「護霜雲。」
《福建通志》:「鳳山縣沙馬磯頭山,山頂常挂雲,人視若 有人形,往來雲中,疑有仙降遊。」
《廣信府志》:「清風峽在鉛山縣西北五里,有土山洗而 出石,得巨礱,兩崖嶄嵒,寒氣逼人。峽長五丈,闊五尺, 在裂石間行,清風透體,六月如秋。」
《鶴慶府志》:「朝霞山在城西南十里,晨霞絢綵其上,山 畔有小穴,圍徑六寸,有氣出如噓吸,名風洞。土人目 眚者,以夏至之日聚穴口熏之。」
《廬山通志》雲「海,山高境曠,每晴際有白雲平鋪大塊, 登者見之,稱為『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