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寅月為陬,卯月為如,辰月為寎,巳月為余,午月為皋,未月為旦,申月為相,酉月為壯,戌月為元,亥月為陽,子月為辜,丑月為涂」 ,此十二月之號也。歲在寅曰「攝提格,卯曰單閼,辰曰執徐,巳曰大荒落,午曰敦牂,未曰協洽,申曰涒灘,酉曰作噩,戌曰閹茂,亥曰《大淵》獻,子曰困敦,丑曰《赤奮》若」 ,此十二歲之號也。自甲至癸,十日之號也;自子至亥,十二辰之號也。自角、亢至翼、軫,二十八星之號也。王氏曰:日、辰、月、歲、星之神,凡有形氣者制焉。故書其號,可以勝妖。
《大行人》「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 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
〈訂義〉鄭鍔曰:「王者之於諸侯,當其朝覲、宗遇之時,凡天下之事無不與之圖,非止春朝則圖之邦國之功無不比,非止秋覲則比之天下之謨無不使之陳,何止於夏宗?諸侯之慮無不使之協,何止於冬遇?此蓋因四時之朝,分四等之名,因時以明義而已。蓋一歲之計在於春,春者始事之時也,故春言圖事,謂春為造事」之始耳。秋者物成之時,人之立事,自春而圖之,積功至秋亦可以成矣。故秋言「比功」,謂秋為萬物之成耳。夏者文明之時,謨欲其明顯然著於耳目,故取文明之時以陳之。冬者收藏之時,慮欲其隱,故取收藏之時以協之。謨欲眾共知,故言陳。慮恐人人異志,故言「協。」王者因諸侯之來而屈禮以接之,欲與之經營圖回者,如此。三時不言諸侯,則省文於事。與「謨」言天下,則非一國之事,一國之謀可知。至於「比功」特言邦國,「協慮」特言諸侯者,校其功之高下,非合眾國比之,何以見其優劣?若夫「謀慮」,則恐諸侯之心不與天子協,言「諸侯」者,對天子之言也。
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歲遍存,三歲遍頫,五歲遍 省。
〈訂義〉鄭康成曰:「撫猶安也。歲者,巡守之明歲以為始也。存、頫、省者,王使臣於諸侯之禮,所謂閒問也。」劉執中曰:「存問其安否,頫視其治效,省察其風俗。
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 聲音。」
〈訂義〉鄭康成曰:「屬猶聚。自五歲之後,遂閒歲遍省。胥讀為諝。」《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慾。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此官正為象者。周始有越裳,重譯而來獻,是因通言語之官為象胥云。諝,謂象之有才智者。辭命,六辭之命。瞽,樂師史、大史、小史。書名,書之字也。古曰名。《聘禮》曰:「百名以上。」劉執中曰:「以其象胥屬王之象胥,則言語可諭於其俗,辭命可協於其民;以其瞽史屬王之瞽史,則六書可諭而書名為先,六樂可聽而聲音為本。」
十有一歲,達瑞節,同度量,成牢禮,同數器,脩灋則。
〈訂義〉鄭康成曰:「達同、成脩,皆齎其法式,行至則齊,等之也。度,丈尺也。量,豆、區、釜也;成,平也。」鄭鍔曰:「瑞者所執之玉有璧有圭。節者所用之節有金、有竹,達之使無不通。量有大小,度有長短,同之使無或異。享禮之用牢,或九、或七、或五,恐其或異,成之使彼此所用各適於平,無有僭踰之過。數器者,禮制之所寓,名分之所等」合方氏之所同者也。恐其多寡小大之不齊,於是一之法則八法、八則也。法則者,王朝所施於邦國都鄙,而匡人之所達者也。恐其久而或廢,修者,治之也。使器數之法復歸乎正,無有廢壞之時。
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
〈訂義〉鄭鍔曰:「至十二歲,王乃巡其所守,變禮易樂者可以知其畔,革制度者可以知其逆,或討或流,於是行焉。若或有故而不巡守,則合天下諸侯皆來朝王於京師,考其制度焉,是謂殷國。殷者,眾也,言命眾國而皆至也。」
《小行人》「令諸侯春入貢,秋獻功,王親受之。」
〈訂義〉賈氏曰:「貢,即大宰九貢。」鄭康成曰:「功,考績之功。」鄭鍔曰:「諸侯每歲有常貢,必以春入,則因四時之始,以供王一歲之用也。諸侯任事有成功,必以秋獻,則因萬物之成,以明圖事之效也。《小行人》令之,使不爽春秋之期而已。」
《冬官考工記》:「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 有時以死,石有時以泐,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 時也。
〈訂義〉鄭鍔曰:「天之運也,一為春夏而萬物生,一為秋冬而萬物死,此生殺之時也。草木之生也,糵萌於子,細牙於丑,畢人於戌,該關於亥,此生死之時也。石之解散謂之泐,至堅者莫如石,疑若不能泐矣,然盛暑之氣,鑠石流金,則堅者或至於解散。澤當為釋,至柔者莫如水,疑若不能凝矣,然隆冬沍寒則堅凝而為冰,既」堅矣。疑若不能釋也。及暖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