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23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仲夏紀大樂》篇:「四時代興,或暑或寒。」

審分覽《任》數篇,因者,君術也;為者,臣道也。為則擾矣, 因則靜矣。因冬為寒,因夏為暑,君奚事哉?故曰:「君道 無知無為,而賢于有知有為。」則得之矣。

離俗覽《貴信篇》:「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剛,地不剛 則凍閉不開。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 成物,又況乎人事君。」

《史記·倉公傳》:「扁鵲曰:『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 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 《漢書食貨志》:「晁錯曰:『農夫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 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 休息』。」

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 故「儗儗」而盛也。

《晁錯傳》:錯言:「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 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揚 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 師古曰:「能』讀曰耐。

《淮南子原道訓》:「匈奴出穢裘,于越生葛絺,各生所急, 以備燥濕,各因所處,以禦寒暑,並得其宜,物便其所。 夏蟲不可與語寒,篤於時也。」

《俶真訓》:「大寒至,霜雪降,然後知松柏之茂也。」

《墜形訓》:「凡八紘之氣,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風雨 土地,各以其類生,是故暑氣多夭,寒氣多壽。」

《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

《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

《氾論訓》「古者民澤處復穴,冬日則不勝霜雪霧露,夏 日則不勝暑熱蚊蝱。聖人乃作,為之築土構木,以為 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食充虛,衣禦寒,則足以養七尺之形矣。」

《兵略訓》:「見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

《說林訓》:「冬有雷電,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勢不易,小 變不足以妨大節。」

《說山訓》:「寒不能生寒,熱不能生熱,不寒不熱,能生寒 熱。故有形出於無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 董仲舒《雨雹對》:「寒有高下,上煖下寒,則上合為大雨, 下凝為冰,霰雪是也。」

《春秋繁露王道通篇》:「人主立于生殺之位,與天共持 變化之勢,物莫不應天化。天地之化,如四時所好之 風,出則為煖氣,而有生于俗;所惡之風,出則為清氣, 而有殺于俗。喜則為暑氣,而有養長也;怒則為寒氣, 而有閉塞也。人主以好惡喜怒變俗習,而天以煖清, 寒暑化,草木喜樂。時而當則歲美,不時而妄則歲惡。」 天地人主一也。

《陰陽位篇》:「陽以南方為位,北方為休;陰以北方為位, 南方為休。陽至其位而大暑熱,陰至其位而大寒凍。」 《陰陽出入上下篇》:「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 寒暑平。陰日損而隨陽,陽日益而鴻,故為燒熱。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陽日損而 隨陰,陰日益而鴻,故至于孟冬而大寒。」

《基義》篇:「天之氣徐,乍寒乍暑,故寒不凍,暑不渴,以其 有餘,徐來不暴卒也。」

《循天之道篇》:「陰陽之會,冬合北方,而物動于下;夏合 南方,而物動于上。上下之大動,皆在日至之後。為寒 則凝水裂地,為熱則焦沙爛石。」

《威德所生篇》:「為人主者,居至德之位,操殺生之勢,以 變化民,民之從主也,如草木之應四時也。喜怒當寒 暑,威德當冬夏。冬夏者,威德之合也;寒暑者,喜怒之 偶也。喜怒之有時而當發,寒暑亦有時而當出,其理 一也。當喜而不喜,猶當暑而不暑;當怒而不怒,猶當 寒而不寒也;當德而不德,猶當夏而不夏也;當威而」 不威,猶當冬而不冬也。喜怒威德之不可以不直處 而發也,如寒暑冬夏之不可不當其時而出也。故謹 善惡之端。

《神異經》:「北方有增冰萬里,厚百尺,下有鼷鼠在冰下 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肉重萬斤。作脯食之,已熱。其 毛長八尺,可以為褥,臥之可以卻寒。」

東南海中有烜洲,洲有溫湖,鰩魚生焉,其長八尺,食 之宜暑而避風寒。

《京房易占》「春夏寒,政教急。」

《後漢書祭祀志靈臺注》:「天子得靈臺之則,五車三柱, 明制可行,不失其常,水泉川流,無滯寒暴暑之災。」 《蔡邕傳》:「履霜知冰,踐露知暑。」

《西南夷傳》:「冉駹夷土氣多寒,在盛夏冰猶不釋。」 劉向《別錄》:「燕地寒,谷不生五穀,鄒衍吹律以煖之,乃 生禾黍,因名黍谷。」

《說苑》:國有五寒,而冰凍不與焉,一曰改外,二曰女厲, 三曰謀泄,四曰不敬卿士,五曰不能治內而務外。 《太元經》:陽不極則陰不萌,陰不極則陽亦不芽,極寒 生熱,極熱生寒。

《論衡寒溫篇》說寒溫者曰:「人君喜則溫,怒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