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23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春溫夏暑,秋涼冬寒,人君無事,四時自然。」

《變動篇》:「盛夏之時,當風而立;隆冬之月,向日而坐。其 夏欲得寒而冬欲得溫也,至誠極矣。欲之甚者,至或 當風鼓箑,向日然爐,而天終不為冬夏易氣,寒暑有 節,不為人變改也。」

《蜀志》:汶山郡土地剛鹵,不宜五穀,惟種麥而多冰寒, 盛夏凝凍不釋。故夷人冬則避寒入蜀,傭賃自食,夏 則避暑反落,歲以為常。蜀人謂之作「五百石子也。」 中論宋井之霜,以基昇正之寒;黃蘆之萌,以兆大中 之暑。

《廣雅》:「北方地苦寒,冰厚一尺,凍入地一丈。」

《五經通義》:「寒氣凝以為霜,霜從地升也。」

《博物志》:「北方地寒,冰厚三尺,氣出口為凌。」

潘岳《關中記》:「桂宮,一名甘泉,又作迎風觀、寒露臺以 避暑。」

《抱朴子·論仙篇》:「盛夏宜暑,而夏天未必無涼日也;極 陰宜寒,而嚴冬未必無暫溫也。」

《西京雜記》:「淮南王好方,士皆以術見噓吸為寒暑。」 《華陽國志》:「汶山郡多雜藥,名香,土地剛鹵,不宜五穀, 多寒,盛夏冰不釋,故夷人冬則避寒。」

《廣志》:「南方地,暑熱交阯,麥不成秀,蒜不生,蕪菁無根。」 《金樓子》:「寒者不貪尺璧而思短衣。」

《袖中記》張勃云:「冷水夏濯,可以清暑;溫水冬浴,可以 攘寒。」

《益州記》:「瀘州即武侯渡處,水有熱氣,天暑不敢行。」 《水經注》:「東赤湖東北有大置臺,高六丈,縱廣八尺,一 名清暑臺。」

《齊民要術》「作乾葡萄法:極熟者一一零壓,摘取刀子, 切去蔕,勿令汁出。蜜兩分和,內葡萄中,煮四五沸,漉 出陰乾,便成矣。非直滋味倍勝,又得夏暑不敗也。」 《唐書地里志》:「臨汝有清暑宮,在鳴皋山南。」

《輿服志》:長孫無忌等曰:「《月令》孟冬,天子始裘以禦寒。 若啟蟄祈穀、冬至報天,服裘可也。」

《續博物志》:「萐莆者,其狀如蓬,枝多葉少,根如絲,葉如 扇,不搖自動。風生,主庖廚清涼,驅殺蟲蠅,以助供養。 堯時生於庖廚,為帝王去惡、孫柔、王充、白虎,皆云太 平時萐生庖廚中,熯一炬火,爨一鑊水,終日不能熱。 倚一尺冰,置之熱廚,終夜不能寒。」

《宋史禮志》:「北土寒涼,本以貂皮㬉額,附施於冠,遂成 首飾。侍中左貂,常侍右貂。」

《荔枝譜》:「福州人,家種植荔枝最多。暑雨初霽,晚日照 耀,絳囊翠葉,鮮明蔽映,數里之間,焜如星火。」

《東坡志林》:貴公子雪中飲醉,臨檻向風,曰:「爽哉!」左右 有泣者,公子驚問之,曰:「吾父昔日以爽亡。」楚襄王登 臺,有風颯然而至,王曰:「快哉,此風寡人與庶人共之 者耶?」宋玉譏之:「此獨大王之風,庶人安得而共之?」不 知者以為諂也,知之者以為風也。唐文宗詩曰:「人皆 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柳公權續之曰:「薰風自南來,殿 閣生微涼。」惜乎宋玉不在旁也。

《洛陽名園記》:「黃氏西園一堂,竹環之,中有石芙蓉,水 自其花間湧出,開軒窗,四面甚蔽,盛夏煖暑,不見畏 日。」

《避暑錄話》:毒熱連二十日,泉旁林下,平日自為勝處, 亦覺相薰灼,忽自訶曰:「冰蠶火鼠,此本何物,習其所 安,猶不知異。今此熱相初從何來,乃復浪為苦樂耶?」 一念纔萌,顧堂室內外,或陰或日,皆成清涼國土。戲 以語群兒,皆莫知答。翌日忽大雨,震電暴風驟至坐 間,草木掀舞,池水震蕩,群兒欣然皆以為快,因問:「遂 若是涼耶,抑來日復有熱耶,來日復熱,則汝之快者, 將又戚然矣。自吾之視群兒固可笑,然吾行於世,平 生幾何不為群兒得無有如吾者,又笑其所笑乎? 古方治暑無他法,但用辛甘發散,疏導心氣,與水流 行,則無能害之矣。

《玉澗雜書》:魏文帝《典論》云:「大駕都許,使光錄大夫劉 松北鎮袁紹軍,與紹子弟日其宴飲,以三伏之際,晝 夜酣飲極醉,至於無知,云以避一時之暑,故河朔有 避暑飲。吾嘗謂此非松好飲,葢自為計耳。方曹操時, 與袁紹子弟相從,若不日飲,安能使操不疑?此不惟 松為身謀,亦所以防紹子弟,使不暇為他圖也。」今人 頗傳此故事,遂為酒真能逃暑者云。方暑正晝,極飲 輒涼,殊不可解,不過醉而沉惑,不知有暑耳,然亦何 足為適?世多言貴賤唯居寒有間,所以禦之有異至 暑,雖至貴無以異賤。此語良是。非特無異而已。觸熱 趨事,負擔徒行,賤者之常,未必為甚苦。而王公大人, 高居深屋,交扇環繞,每以為未足,則無往而不病熱。 歐陽文忠嘗問杜祁公何以禦暑,公曰:「惟靜坐可以 避暑。」能為祁公此見者幾人乎?韓持國許昌私第涼 堂深七丈,每盛夏猶以為不可居。常穎士適自郊居 來,因問「郊外涼乎?」曰:「涼。」持國詰其故,曰:「野人自知無 修簷大廈,旦起不畏車馬衣冠之役,胸中復無他念, 露顛挾扇,持三尺木」床,視木陰東搖則從東,西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