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29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者,不無其人。若夫治曆明時,或未及為,則有待於後 王。」是故漢高祖革命之後,襲秦《正朔歷》。孝、惠、文、景三 君,至武帝太初元年方議造《漢曆》。漢興至此百餘歲 矣,後又三十餘歲,至元鳳六年,而是非堅定。唐高祖 創業之時,雖嘗治曆,而法未密。歷太高、中、睿四君,至 元宗開元九年,始命僧一行改造《大衍曆》。唐興至此, 亦百餘歲,而儀式方備。是知歷代帝王草創之初,固 有未及為者,全賴嗣君善繼善述以成其志耳。我太 祖高皇帝創帝業,奠華夏,順天應人,莫大於此。雖湯 武有所不及,而革命之際,距勝國至元辛巳歲纔八 十七年。《授時曆》積算未久,氣朔不差,故仍舊貫,無所 改作,略加潤色而已。然彼辛巳至今萬曆辛巳,三百 年矣。年遠數盈,漸差天度,古人所謂「三百年斗曆,改 憲治曆明時」之期,豈非在於斯乎?恭惟祖宗列聖御 極以來,改元建號,未嘗以曆為名。至我皇上,始以萬 曆為年號,而適當改憲之際。此乃天運潛符,為《聖壽 萬年曆》之元矣。九者陽數,大哉乾元,位尊九五,飛龍 在天之象,故以九年表之。古之人論數也,曰:「物生而 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夫沖漠之間,兆眹 之先,數之原也。有儀有象,判一而兩,數之分也。日月 星辰垂於上,山嶽川澤奠於下,數之著也。四時迭運 而不窮,五氣以序而流通。風雷不測,雨露之澤,萬物 形色,數之化也。聖人「繼世,經天緯地,立茲人極,稱物 平施,父子以親,君臣以義,夫婦以別,長幼以序,朋友 以信,數之教也。」「分天為九野,別地為九州,制人為九 行,九品任官,九井均田,九族睦俗,九禮辨分,九變成 樂,九刑禁姦」,九寸為律,九分造曆,九筮稽疑,九章命 算,九職任萬民,九賦斂財賄,九式節財用,九府立圜 法,九服,辨邦國九命,位邦國九儀,命邦國九法,平邦 國九伐,正邦國九貢,致邦國之用,九兩,繫邦國之民, 營國九里,制城九雉,九階九室,九經九緯,數之度也。 《律書》曰:「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六律 為萬事根本,故取黃鍾之律,其長九寸,以表萬曆九 年為曆之元。蓋託義倚數,用為推步之距而已。或云: 漢雒下閎倚數起於黃鍾之龠,其法一本於律。至唐 一行,乃始專用大衍之策,則曆術又本於《易》。是皆傅 會之說,何必踵其故習哉?不然,蓋曆起於數,數者,自 然之用也,其用無窮而無所不通,以之於律、於《易》,皆 可以合也,要在順天求合而已。且夫取象之說,於經 有之,歸奇象閏,再閏象扐之類,初非揲卦本旨,特取 象之說耳。以為涉於傅會,不亦過歟?或云:若以萬曆 元年為距,何如?曰:「《易》不云乎:『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 十有九。一元太極,妙不可言,能以美利利天下,而不 言所利,是故乾元惟用九耳。故曰:『顯諸仁,藏諸用』。《春 秋傳》曰:『元年者,人君之用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天 之用也。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地之用也。成位乎其中, 則與天地參。故體元者人君之事,而調元者,宰相之 職。然推步之家用以為距者,特取斗曆改憲一節而 已。蓋辛巳歲適當其際,故用為距,而以曆元命之,亦 猶《大統曆》不以洪武元年為元,而以甲子歲為元也。

律母

「道生於一,謂之太一。」太一者,太極也。由一生二,是為 兩儀;由二生三,是為三才;由三生四,是為四象;由四 生五,是為五行。總而言之,凡數皆生於一。一者,五行 之本,萬物之元也。是故二者一之與一也;三者一之 與二也;四者一之與三也;五者一之與四也。其上之 一,數之母也;其下之一二三四,數之子也。去母言之, 惟有一、二、三四而無五;加母言之,則有二、三、四、五而 無一。一者先天也,五者後天也。後天不見其所生,先 天不見其所成,蓋自然之理也。由五已往,則一為之 本;由五已來,則五為之元。是故六者五之與一也,七 者五之與二也,八者五之與三也,九者五之與四也, 十者五之與五也。此謂一為五數之本,五為萬數之 元也。《傳》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一與一為 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 推其本元而論之,不過一二三四而已。《傳》曰:「古之所 謂道術者,無乎不在其數,則一二三四是也。」此之謂 歟。數術之要妙,在乎七之與九,何也?夫道化而為一, 一者太一也,物之祖「也,數之根也。一化而為七,其象 則圓。七化而為九,其象則方。」九者,究也,乃復化而為 一,則歸於其根矣。夫「七生於《坤》,《坎》,與六為表裏,故其 體圓而用方。九生於《乾》,《離》,與八為表裏,故其體方而 用圓。是故七中減一者。」請幫助識別此字。六也。☷《坤》之象也。六中加 一者。請幫助識別此字。七也。☷「坎」之象也。《坤》之與「坎」,皆根於陰者也, 九中減一者,請幫助識別此字。八也。☲《離》之象也。八中加「一」者。請幫助識別此字。九 也。☰乾之象也。乾之與離,皆根於陽者也。故《洛書》之 位九居於上,《河圖》之位六居於下,而乾坤定矣;《洛書》 之位七居於右,《河圖》之位八居於左,而坎離交矣。《河 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疇,相為表裏;故九為老陽, 而六為老陰,七為少陽,而八為少陰。《易》之為書,至理 要道,不過七八九六數言而已。一二三四者,六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