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0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圖

即上圖說反用之

二系若欲圖某日之月光界先求月距太陽若干度分次依上法求月面半徑上明魄界若干度分從兩極

月面上兩極定為過白道兩極之大圈線或與白道為直角

圖

作撱圈之半乃本日所見月面有光之界也若未至九十度光作角形若過九十度作未成圓形如圖甲丙為月之兩極丁戊為明魄之界甲戊丙線為本日之月光界甲戊丙丁為兩角之形甲戊丙乙為未成圖形

用上法推凡日光界為全徑。

十分之一,距日二十六度;

十分之二,距日四十度半。

十分之三,距日六十度;

十分之四,距日七十二度半。

十分之五,距日九十度弦也;

十分之六,距日一百○七度半。

十分之七,距日一百二十度;

十分之八,距日一百三十五度半。

十分之九,距日一百五十四度。

滿十分距日一百八十度,朢也。

以上數依《目測》為定。若推算當求月高庳,求白道緯 度,當有微差。

問:「月朢時,中心光色稍淺,四周光色特深,何故?」曰:「月 體圓,中,心體一分發光一分,四周體三分發光一分。 一分者,因所受之日光少,故發光淺;三分者,因所受 之日光多,故發光深。」如左圖,甲為月體,乙為目見月 之角,從角分為十分,中一分見月周一十一度有奇。

圖

{{{2}}}

{{{2}}}

旁一分見月周二十五度有奇

問日月出地平之高度等同用一表其景長短不等何故曰上文言月距地視日為甚近又曰地面與月天有比例則表末不在地心者簡二論按其圖甚易明

《論四餘辨天行無紫炁》第二十九

舊曆,七政之外,別有四餘,謂之四隱曜:一曰羅睺,為 火之餘氣;二曰計都,為上之餘氣;三曰紫炁,為木之 餘氣;四曰月孛,為水之餘氣。羅計之名,梵語也。其說 後出,陰陽家以此推人祿命,頗不經。至於紫炁一曜, 即又天行所無有,而作者妄增之,後來者妄信之,更 千餘歲未悟也。今秋測候,即無象可明;欲推算,復無 數可定,欲論述,又無理可據。所以未從斷棄者,或不 能考定三之實有,故不能灼見一之實無耳。茲各論 如左。

羅計者,黃道與白道相遇之兩交也。舊法謂之「正交」、 中交亦名天首、天尾,西法謂之「龍首、龍尾。」若求月距 羅計宮度法,先推月離宮度,以加交行宮度,即得其 行度體勢。許本篇第四、第二十五。

「月孛」者,月行之最遲也。本篇本法,用兩小輪,則為次 輪,行本輪之最高為月,離次輪之最遠,於距地為極 遠,以視平行為極遲。然依本法本論,則無從得其周 天行度。欲得周天行度,依次法用不同心圈解之,則

圖

月孛者其負中距圈之最高也前本解定其本行為每日六分四十○秒五十五微○六纖每年行四十○度三十八分○九秒三十二微凡三千二百三十二日三十七刻一十二分而行天一周或稱八平年三百一十二日有奇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