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月行高卑遲疾

舊曆言「太陰最高得疾,最卑得遲」 ,且以圭表測而得之,非也。太陰遲疾,是人轉內事,表測高下,是入交內事。若云交即是轉,緣何交終轉終?兩率互異,明是二法,豈容混推?以交道之高下為轉率之遲疾也。交轉既是二行,而月行轉周之上,又復左旋,所以最高向西行則極遲,最卑向東行乃極疾,正與舊法相反。五星高下遲疾,亦皆準此。

朔後西見

合朔以後,月夕西見,或遲或疾,甚有差至三日者。新法獨明,其故有三:一因月視行度,視行為疾段則疾見,遲段則遲見。一因黃道升降有斜有正,正必疾見,斜必遲見。一因白道在緯南緯北,凡在陰曆疾見,陽曆遲見也。此外又有北極出地不同之故,并朦朧分與氣差諸異,所以遲疾恆不能齊也。

交行加減

正交中交行度,古定一日逆行三分,終古皆為平行。今細測之,有時月在交上,以平求之,必不相合。因設一加減,為交行均數。

月緯距度

太陰緯度,舊法以交食分數及交泛等測定,黃白二道相距五度,因以為率。不知朔朢外距交尚有損益,其至大之距,計五度又三分之一也。又遇一月兩食,則二弦又須另用儀測,方能審知距度幾何。彼拘泥五度,豈能合天?

交食有無

「交食有無,惟於入交限定之入交適當交點必食,即前後距點不遠亦食,不則不食。蓋距交近則其度狹,狹則小於兩半徑,故食距交遠則其度廣,廣則月與景過而不相涉矣,何食之有?」 然此論交前後也,又當論交左右,視太陰與黃道之緯度相距幾何度分。月食則以距度較月與景兩半徑并,日食則以距度較日月兩半徑并,而距度為小,則食。若大則過而不相涉,等則過而僅相切,皆不得食也。但距度在月為實距度,而在日為視距度,此則不同耳。

日月食限不同

食限者,日月行兩道,各推其經度距交若干,為有食之始也。然而日與月不同,月食則太陰與地景相遇,兩周相切,以其兩視半徑較白道距黃道度,又以距度推交周度定食限。若日食,則雖太陽與太陰相遇,兩周相切,而其兩視半徑,未可遂以之定兩道之距度,為有視差,故必加入視差而後得距度。因知特論半徑則日食之二徑狹,月食之二徑廣,論日食之限乃反大於月食之限,以視差也。

日月食分異同

食分多寡,惟於距度定之。距度在月食為太陰心,實距地景之心,兩心愈近,食分愈多,愈遠,則食分愈少矣。在日食為日月兩心之距,距近食多,距遠食少,與月食同。但日食不據實距而據視距,蓋定朔為實交會,天下所同,而人見食分多寡,則東西南北各異。所以然者,皆視度所為也。

《實會》中會。以地心為主。

實會者,以地心所出直線上至黃道者為主,而日月五星兩居此線之上,則實會也。即南北相距,非同一點,而總在此線正對之過黃極圈,亦為實會。蓋過黃極圈者,過黃道之兩極而交會於黃道,分黃道為四直角者也。則從旁視之,雖地心各出一線,南北異緯,而從黃極視之,即見地心所出二線,東西同經,是南北正對如一線也,是故謂之「實會。」若月與五星各居其本輪之周,地心所出線上至黃道,而兩本輪之心俱當此線之上,則為月與五星之中會。日無本輪,本行圈與地為不同心,兩心所出則有兩線,此兩線者若為平行線,而月本輪之心正居地心線上,則是日與月之中會也。蓋《實會》既以地心線射太陰之體為主,則此地心線過小輪之心,謂之「中會」矣。若以不同心圈之平行線論之,因日月各有本圈,即本圈心皆與地心即黃道心。有相距之度分,即日月循各本圈之周,右行所過黃道經度,必時時有差。與地不同心故也其從地心出直線,過日月之體上至黃道,此所指者,為日月之實行度分也。設從地心更出一平行直線,與本圈心所出直線偕平行而上至黃道,此所指者,為日月之平行度分也。蓋太陽心線與地心一線平行,太陰心線亦與地心一線平行,但時多不相遇,至相遇時,兩地心線合為一線,則是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