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8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際相當者。」臣詳此說,雖粗有理,然天地之廣大,不為

一臺之高下有所推遷。蓋渾儀考天地「之體,有實數, 有準數。所謂實者,此數即彼數也。此移赤,彼亦移赤 之謂也。所謂準者,以此準彼,此之一分,則準彼之幾 千里之謂也。今臺之高下乃所謂實數。一臺之高不 過數丈,彼之所差者亦不過此。天地之大,豈數丈足 累其高下?若衡之低昂,則所謂準數者也。衡移一分, 則彼不知其幾千里,則衡之低昂當審,而臺之高下 非所當卹也。」其三曰:「月行之道,過交則入黃道六度 而稍卻,復交則出於黃道之南,亦如之。月行周於黃 道,如繩之繞木。故月交而行日之陰,則日為之虧;入 蝕法而不虧者,行日之陽也。每月退交二百四十九 周有奇,然後復會。今月道既不能環繞黃道,又退交 之漸當每日差池,今必候月終而頓移,亦終不能符 會天度,當省去月環,其候月之出入,專以曆法步之, 其四衡上下兩端,皆徑一度有半」,用日之徑也。若衡 端不能全容日月之體,則無由審日月定次。欲日月 正滿上衡之端,不可動移,此其所以用一度有半為 法也。下端亦一度有半則不然,若人目迫下「端之東, 以窺上端之西,則差幾三度。」凡求星之法,必令所求 之星,正當穿之中心。今兩端既等,則人目游動,無因 知其正中。今以鉤股法求之,下徑三分,上徑一度有 半,則兩竅相覆,大小略等,人目不搖,則所察目正其 五。前世皆以極星為天中,自祖暅以璣衡窺考天極 不動處,乃在極星之末,猶一「度有餘。今銅儀天樞內 徑一度有半,乃謬以衡端之度為率。若璣衡端平,則 極星常游天樞之外;璣衡小偏,則極星乍出乍入。令 瓚舊法,天樞乃徑二度有半,蓋欲使極星游於樞中 也。臣考驗極星,更三月而後知天中不動處遠,極星 乃三度有餘」,則祖暅窺考,猶為未審。今當為天樞徑 七度,使人目「切南樞,望之星正循北極樞裡周,常見 不隱,天體方正。」其六,令瓚以辰刻:「《十干》《八卦》皆刻於 紘。然紘平正而黃道斜運,當子午之間,則日徑度而 道促;卯酉之際,則日迤行而道舒。如此辰刻,不能無 謬。新銅儀則移刻於緯,四游均平,辰刻不失。」然令瓚 《天中單環》直中國人頂之上,而新銅儀緯斜絡南「北 極之中,與赤道相直。舊法設之無用,新儀移之為是。 然當側窺如車輪之牙,而不當衡規如鼓陶。其旁迫 狹,難賦辰刻,而又蔽映星度。其七司天銅儀,黃赤道 與紘合鑄,不可轉移,雖與天運不符,至於窺測之時, 先以距度星考定三辰所舍,復運游儀抵本宿度,乃 求出入黃道與去極度,所得無以」異於令瓚之術。其 法本於晁崇、斛蘭之舊制,雖不甚精縟,而頗為簡易。 李淳風嘗謂「斛蘭所作鐵儀,赤道不動,乃如膠柱。以 考月行,差或至十七度,少不減十度。此正謂直以赤 道候月行,其差如此。今黃、赤道度再運游儀抵所舍 宿度求之,而月行則以月曆每日去極度算率之,不 可謂之膠也。」新法定宿而變黃道,此定黃道而變宿, 但可賦三百六十五度,而不能具餘分,此其為略也。 其八《令瓚》。舊法,黃道設於月道之上,赤道又次月道, 而璣最處其下,每月移「交,則黃、赤道輒變。今當省 去月道,徙璣於赤道之上,而黃道居赤道之下,則二 道與衡端相迫,而星度易審。其九,舊法,規環一面刻 周天度,一面加銀丁。所以施銀丁者,夜候天晦,不可 目察,則以手切之也。古之人以璿為之。璿者,珠之屬 也。今司天監《三辰儀》,設齒于環,皆不與橫簫會,當移 列兩旁,以便參察。其十,舊法重機皆廣四寸,厚四分, 其他規軸椎重樸拙,不可旋運,今小損其制,使之輕 利。其十一、古之人知黃道歲易,不知赤道之因變也。 黃道之度,與赤道之度相偶者也。黃道徙而西,則赤 道不得獨膠,今當變赤道,與黃道同法。其十二、舊法 黃赤道平設,正當天度,掩蔽人目,不可占察,其後乃 別加鑽孔,尤為拙謬。今當側置少偏,使天度出北際 之外,自不凌蔽。其十三:舊法地紘正絡天經之半,凡 候三辰出入,則地際正為地紘所伏。今當徙紘稍下, 使地際與紘之上際相直,候三辰伏見,專以紘際為 率,自當默與天合。」又言渾儀製器。「渾儀之為器,其屬 有二,相因為用。其在外者曰體,以立四方上下」之定 位。其次曰「象」,以法天之運行,常與天隨。其在內璣衡, 璣以察緯,衡以察經。求天地端極,三明匿見者,體為 之用;察黃道降陟,辰刻運徙者,象為之用;四方上下 無所不屬者,璣衡為之用。體之為器,為圓規者四。其 規之別:一曰經經之規二,並峙正扺子午,若車輪之 植。二規相距四寸,夾規為齒,以「別去極之度。北極出 紘之上,三十有四度十分度之八強。南極下紘亦如 之。對銜二釭,聯二規以為一釭,中容樞。二曰緯緯之 規一,與經交於二極之中,若車輪之倚。南北距極皆 九十一度強,夾規為齒,以別周天之度。三曰紘紘之 規一,上際當經之半,若車輪之仆,以考地際。周賦十 二辰,以定八方。」紘之下有跌從,一衡一刻,溝受水以 為平;中溝為池,以受注水;四末建趺,為升龍,四以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