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6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二人分三品為評

《三謝詩》,靈運、惠連、元暉、唐子西取六十四。

篇為三謝詩

《詩》三變。朱文公曰:「古今之《詩》,凡有三變。」自《書》《傳》所

記虞、夏以來,下及漢魏為一等 ;自晉、宋間顏、謝以後,下及唐初為一等 ;「自沈、宋以後,定著律詩」 ,下及今日為一等。

集錄三類:《舊唐志》丁部「《楚辭別集》總集」

《元和制策》三卷《唐藝文志》三卷元稹、獨孤郁。

白居易

《三都賦》:「蜀都。」「吳都。」「魏都。」晉左思賦三都。張。

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

三皇孔安國《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鄭康成伏羲。

女媧,神農。《白虎通》。伏羲,神農,祝融。

宋均,燧人。伏羲,神農。譙周。《風俗通》云:「遂、皇。」

《戲皇》農皇,《皇王大紀》,天皇地皇,人《皇史》。

《記。秦紀》。天皇。地皇。泰皇。《索隱》。「炎黃二帝。」 雖

《相承帝王世紀》「中間隔八帝,五百餘年。」

三代夏商又曰殷周。 《漢書》注。三季三代之

末《左傳注》:二叔,夏殷之叔世。

「三王」,《孟子注》。《孔子閒居》注。夏禹,商湯,周文王。

三宗:殷太宗太甲,中宗太戊,高宗,武丁, 漢。

劉歆曰:「周公為《毋逸》之戒,舉殷三宗以勸成王。」

三后:周大王、王季、文王。《詩》:「三后在天」、《禹》。

湯、文王《離騷》,三后之純粹。

三祖魏三祖太祖武帝高祖文帝,烈祖明帝。

三國漢劉備昭烈,魏曹丕文帝,吳孫權大帝

三宗:唐太宗、元宗、憲宗。范祖禹曰「貞觀之」

治,幾於三代。開元之治,幾於貞觀。元和之政,號為《中興》。

三聖:伏羲、文王、孔子。漢《藝文志》,《易》道深矣。

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禹,周公、孔子。《孟子》曰:「禹抑洪。」

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堯舜禹。董仲舒

曰:「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授,而守一道。」 《漢功臣表》。湯法三聖,文王、武王、周公,漢諸侯王。

表三聖制法

三子:伯夷聖之;清,伊尹聖之;任,柳下惠聖之。

《和孟子》曰:「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

《三子》三子:言志、子路、冉有、公西華,《論語》由

也。果。賜也。達。求也。藝《孟子》注。三子。言孔子。

「宰我」 、「子貢。」 有若。《韓詩外傳》:「子路,勇士子。」

「貢辯士」 :顏淵聖士。《荀子》。「子路:士。子貢:士君。」

子顏淵明君子

黃帝「三公」,「風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

下台,《帝王世紀》謂之「三公。」

《三正重》為勾芒,《木正該》為蓐收,金正修及熙。

為元冥水正。出《左傳》蔡墨注。漢張衡云:「四敘三正。」

三后伯夷降典,禹平水土。稷降播種,《書呂》。

《刑》堯命三后,恤功於民。周公、《君陳》,畢公。

《畢命》:「三后協心。」 「禹、契后稷。」 《淮南子》。

三公《史記·殷紀》:「禹、皋陶、后稷。」

殷三仁《論語》:「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

而死

《三公》:周成王《賈誼傳》:「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

公為太師

三材:狐偃、趙衰、賈它。《晉語》「三材:侍之卿材。」

三人也

三卿:知,《莊子》、荀首、范文子、士燮、韓獻子厥。

欒武子曰:「三卿為主,可謂眾矣。」 注:「皆晉之賢人。」

《齊三賢》管仲、鮑叔牙、隰朋。袁宏曰:「三賢進。」

而小白興

「三良」《詩左傳》:「子車氏三子,秦奄息、仲行、鍼虎。」

「鄭叔詹,堵叔師叔。」 《左傳僖七年》,管仲曰:

「三良為政,未可間也。」 晉王導、《郗鑒、庾亮》

衛三臣《論語》:「仲叔圉治賓客。孔文子祝鮀治宗。」

廟,「王孫賈,治軍旅。」

《趙三士》:烈侯牛畜、荀欣、徐越、公仲進三人。

《魏三士》:文侯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新序》《白圭》

曰:「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三士翊之。」

魏三大夫,徒師、沼、郄。辛芒卯。《說苑》:「魏太子」

曰:「此三大夫,魏國之大寶。」

楚三大夫,《戰國策》:「子良、昭常、景鯉。」

《漢三傑》:留文成侯張良子房,酇文終侯蕭何。

淮陰侯韓信《新序》曰:「漢祖驂三龍而乘雲路。」

三儒董仲舒,江都相,公孫弘,兒寬,內史 循。

《吏傳序》:「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務,以經術潤飾吏事。」

《三王京兆尹王尊》。子贛王章仲卿、《王駿先》

是有趙廣漢、張敞、《京兆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