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8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兵氣,宜備邊寇。車駕臨,當西巡,感厚言而止。

《外史》:天皇祀老子於宮中,李固諫曰:「陛下即位以來, 國無寧歲,匈奴諸種鴈行而入寇,雨雹,日食、地震,太 白、熒惑,水旱之變不及奏,宮廟陵闕之火不及聞。負 比干之忠者,或幽於請室;張如簧之巧者,或臥於廟 堂。臣竊思之,可為寒心哉!」

《蜀志先主傳》:「漢獻帝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 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 孝愍皇帝。是後在所並言眾瑞,日月相屬,故議郎陽 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 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 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上」 言:「臣聞河圖、《洛書》,五經讖緯,孔子所甄,驗應自遠。謹 案《洛書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 《洛書》寶號,命曰天度。帝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 敗』。《洛書錄運期》曰:『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 履人頭,誰使主者元且來』?《孝經鉤命決錄》曰:『帝三建 九會備臣父群。未亡時,言西南數有』」黃氣,直立數丈, 見來積年,時時有景雲祥風,從璿璣下來應之,此為 異瑞。又二十一年中,數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 行,《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熒惑、填星 常從歲星相追。近漢初興,五星從歲星謀,歲星主義, 漢位在西,義之上方,故漢法常以歲星候人主。當有 聖主起於此州,以致中興。時許帝尚存,故群下不敢 漏言。頃者熒惑復追歲星,見在胃、昴畢,昴、畢為《天綱。 經》曰:「帝星處之,眾邪消亡」,聖諱豫睹,推揆期驗,符合 數至,若此非一。臣聞聖王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 天時,故應際而生,與神合契。願大王應天順民,速即 洪業,以寧海內。

《魏志管寧傳》:「『鉅鹿張臶,少游太學,學兼內外。青龍四 年辛亥,詔書,張掖郡元川溢涌,激波奮蕩,寶石負圖, 狀像靈龜,宅于川西,嶷然磐峙,倉質素章,麟鳳龍馬, 煥炳成形,文字告命,粲然著明。太史令高堂隆上言, 古皇聖帝所未嘗蒙,實有魏之禎命,東序之世,寶事 班天下』。任令于綽,連齎以問臶,臶密謂綽曰:『夫神以 知來,不追已往。禎祥先見,而後廢興從之。漢已久亡, 魏已得之,何所追興徵祥乎?此石當今之變異,而將 來之禎瑞也』。」

《拾遺記》:魏明帝起凌雲臺,躬自掘土,群臣皆負畚鍤, 天陰凍寒,死者相枕。洛、鄴諸鼎皆夜震自移,又聞宮 中地下有怨歎之聲,高堂隆等上表諫曰:「王者宜靜 以養民,今嗟歎之聲形於人鬼,願省薄奢費,以敦儉 朴。」帝猶不止。廣求瑰異,珍賂是聚,飾臺榭累年而畢, 諫者尤多。帝乃去煩歸儉,死者收而葬之,人神致感, 眾祥皆應。太山下有連理文石,高十二丈,狀如柏樹, 其文彪發,似人雕鏤,自下及上,皆合而中開,廣六尺, 望若真樹焉。父老云:「當秦末,二石相去百餘步,蕪沒 無有蹊徑,乃魏帝之始,稍覺相近。如雙闕土王陰類, 魏為土德,斯為靈徵。」苑囿及民家草樹,皆生連理。有 合歡草,狀如蓍,一株百莖,晝則眾條扶疏,夜則合為 一莖,萬不遺一,謂之「神草。」沛國有黃麟,見於戊己之 地,皆土德之嘉瑞。乃修戊己之壇,黃星炳夜。又起昴 畢之臺祭祀。此星,魏之分野,歲時修祀焉。

《集異志》:魏明帝青龍元年,張掖柳谷口水溢,涌寶石 負圖,狀象龜,立於川西,有石馬七,及鳳、麟、牛、白虎、犧、 璜、玦、八卦列宿、孛彗之象。又有文曰「大討曹。」此晉之 符命,而於魏為妖。

《晉書五行志》:「劉聰偽建元元年正月,平陽地震,其崇 明觀陷為池,水赤如血,赤氣至天,有赤龍奮迅而去, 流星起於牽牛,入紫微,龍形委蛇,其光照地,落於平 陽北十里。視之則肉,臭聞於平陽,長三十步,廣二十 七步,肉旁常有哭聲,晝夜不止。數日,聰后劉氏產一 蛇一獸,各害人而走,尋之不得,頃之見於隕肉之旁。」 是時劉聰納劉殷三女,並為其后。天戒若曰,聰既自 稱劉姓,三后又俱劉氏,逆骨肉之綱,亂人倫之則。隕 肉諸妖,其眚亦大。俄而劉氏死,哭聲自絕矣。

《後趙錄》:「石虎置女官十八等,教宮人星占及馬步射。 置女太史於靈臺,仰觀災祥,以考外太史之虛實。禁 郡國不得私學星讖。」

《晉書阮种傳》:「种察孝廉為公府掾。是時災眚屢見,於 是太保何曾舉种賢良,問咎徵作見。對曰,陰陽否泰, 六沴之災,則人主修政以禦之,思患而防之,建皇極 之首,詳庶徵之用。《詩》曰:『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天聰明 自我人聰明,是以人主祖承天命,日慎一日也。故能 膺受多福,而永世克祚,此先王之所以退災眚也。」 《摯虞傳》:「虞舉賢良,與夏侯湛等十七人,策為下第,拜 中郎。武帝詔曰:『省諸賢良答策,雖所言殊塗,皆明於 王義,有益政道。欲詳覽其對,究觀賢士大夫用心。因 詔諸賢良方正直言,會東堂策問曰:頃日食正陽,水 旱為災,將何所修,以變大眚?及法令有不宜於今,為 公私所患苦者,皆何事?凡平世在於得才,得才者亦